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無聲的說話


一個晚上,這麼多人不快樂。


有了互聯網,可即時看到朋友的msn status, facebook status, wall post, blog entry。如果用msn,便可即時對話。同一時間,了解不同朋友的近況,現在的心情,此刻的心碎。


以前在這樣的晚上,大家會透過電話,一對一,傾個沒完沒了,有時談至天明。


現在有msn,會發現竟然同一時間有這麼多人因著各種心事睡不好,留連網上。因為用msn,所以可一對幾,但又同時處理著自家的事,常覺得自己很不專心,甚至很不尊重。


我也不知道安慰的說話,經過我的指頭按鍵成為我電腦熒幕上的字,以及對方電腦熒幕上的字,會不會涼掉?那些沒有個性沒有特色沒有瑕疵的電腦字--又不時以縮寫或以表情符號代替--究竟能否傳達我心理的話?究竟有多少份量?可知道,有很多感覺皆不能用言語去表達。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兩手雙握,比空言安慰更有效。


有時用英文,向需要安慰/支持的朋友打出的句子,看了都覺好笑--我在寫什麼嘛?一時安慰一時教訓,真的有用嗎?我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


同一時間面對幾個受傷的心靈,幾束負能量,令我很無力。下次還是一次擔一個人的心事吧。


眾人在各自的家裡擔著各自的心事,望著發光的電腦熒幕,尋求少許安慰,會否是現代網民的寫照?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當看電影還是大件事的時候 (Part IV)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已帶我到戲院看戲,多數看西片。

母親不是個洋化的人,但她小時候,外公會帶她看西片,所以她也愛看西片。她最喜歡格力哥利柏。

最記得與母親同看《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偷心大少》、《呷醋外父》、《暴雨驕陽》、《人鬼情未了》(Ghost),甚至《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有些是我的口味,有些是母親的口味。她喜歡看史提夫.馬田,我喜歡看青春片。長大後,我開始與同學看戲,然後我們移民。到了彼岸,母親忽然不再看西片了(可能因為沒有字幕),改為看中文電台的電視劇。這麼多年她只進戲院看過一套西片--《鐵達尼號》(這套沒字幕也OK吧!),以及大老遠到某華人戲院看《瘦身男女》。

我反而在移民後愈看愈多西片。原因之一是我們訂了收費電視,有幾個電影台整天不斷播電影。不過,大部份播的電影我聽也未聽過,一個演員也不認識的。不過竟因此看了幾部Cult片,算是意外收穫。原因二是我家附近有兩間很大的租帶舖(對,是錄影帶,不是VCD),一間叫Rogers, 另一間是 Blockbuster。兩間租帶都很便宜,舊片的話,約港幣十元便可租一套。在北美流行的電影與香港的不同,所以我有幸看到一些在港很難找到的戲。我的父母早睡,我常在他們睡覺後開我的小小電影派對;不過電影聲浪不能太大--我常常手執搖控器,在聲效強的地方校細音量,到寧靜的場面便扭大聲,好像控制樂器一樣。

老師也會在班上放電影。上英文課時老師播Ordinary People片段,上Mass Communication時播Blade Runner(已多次讚賞此片,不贅)...... 更有一科的老師是反對基因改造食物團體的活躍份子,他在堂上播Gattaca(這套戲講人類的基因改造和優生學,是套很有意思的科幻片),令人難忘。

電影真是開了我的眼界,看西片使我進入另一境界。在香港讀中學時,我已買《電影雙週刊》來看(那時我獨自看,並覺得自己的興趣沒人分享)。但那時又不懂主動找戲看--通常是那期坊間流行什麼片,便走去看什麼片;以及看明珠930--以致我記得很多套電影,就算那套戲我未看過。漸漸地,我開始抱有一種學習心態,覺得要看一些經典電影,看名導演拍的戲,看名演員演的戲,以及看影評。蔡瀾有一本書叫《蔡瀾談電影》,內裡提到的電影我會主動找來看。另外,我是很迷影星的;喜歡一個演員,便會拼命找他/她的戲來看,以致冷門如Cry Baby和Benny and Joon也找來看(皆是Johnny Depp主演的,這兩套是在加拿大租的)。但我的電影口味其實不怎麼樣,不懂看電影技法,只是情緒反應。什麼剪接剪得好呀,長鏡頭運用得多流麗呀,配樂用得是否適當,我其實都不懂。我只知故事好不好看,有沒有創意,是否能感動我,有沒有啟發......至於更高層次的元素,我卻不懂。

雖然如此,我也是很"勤力"的。看完一套戲,會上Internet Movie Data Base(www.us.imdb.com)--應是現時最大的網上電影資料庫--看影評。瘋狂時會看完那套戲的所有影評,包括用戶評語以及網上影評人的評語。(那時還未有討論區)也會看導演和演員資料,常常有意外發現--呀!原來我曾經看過他的戲!(例如發現Christian Bale是演《太陽帝國》的那個童星)

我還記得,我有時會躲在學校圖書館那陰暗的電腦室,忘我地看imdb。簡直有種興奮的感覺。因為在現實中,沒大太多人與我有同樣興趣。他們會和我一起看電影,但不會像我這樣鑽研下去。我喜歡的影星,他們未必知道是誰。除了十分有名的明星外,他們不太認得其他演員。沒朋友像我一樣看戲時見到Steve Buscemi會尖叫。也沒有人識Matt Dillon,Christian Slater和Juliette Lewis 。於是,我便用化名,在imdb留下我對電影的感想。

我自以為已看了很多戲。原來不然!原來我一直努力看的,都是荷里活片。近幾年我發現還有一大片我未踏足過的草原--歐洲片!很多網友寫過,名作家懷緬,電影節紀念的歐洲片我還未看過!著名的《兩生花》我是在前幾年戲院重上時才看的。還有杜魯福、英瑪褒蔓和奇斯洛夫斯基,我只斷斷續續看過他們的幾套戲。可能有人覺得這些電影很冷門,看這些電影是扮型,但我只覺得追看這些電影名牌,能提升我的電影品味。雖然提升了品味也不代表什麼,只表示我會將部份金錢消費在這些電影上,或者在blog上多寫幾篇文章吧,不會帶來什麼實際收益,如做運動會令身體好般。反而,如果真的提升了品味,只會令我以後看電影更挑剔而已。不過,我看很多熱愛電影的網友的文章,真的很感動於他們為了興趣,和為了推廣自己的興趣,而去寫一篇又一篇介紹電影的文章。而如果我又能搭一下嘴,又獲得一些回應的話,便會覺得日常生活有趣了一點,精神生活豐富了一點,世界美好了一點。

謝謝網友們的電影推介。大家一起看電影去!



本地遊


本來想五月去雲南旅行。為什麼想去雲南?因為我想遠離都市,看大自然景色;因為想背著背行囊扮有型,扮流浪;因為去內地費用(旅費和當地使費)比較低廉;因為語言相通...... 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


反而,好友相約去東南亞渡假;我想了很久,覺得自己太執著了。既然我沒有實行我的夢想旅行大計,為何不能用幾天時間去放鬆一下,享受與好友共聚幾天,享受陽光與海灘?我不知道這是否妥協,但是,如果因為未能去我的夢想地而一直不出國,不如及時行樂先去一個短程旅遊。反正我未去過東南亞。


還未起行,我已先放自己一天假,在本地度假一天。


那天不是紅假,於是,我得以享受寧靜的赤柱;縱使要曝曬,仍感到很開心。需知在工作辛苦時,我便幻想自己身在赤柱。很奇怪!其實我一向不是特別喜歡赤柱的。可能此地交通方便,鄰近又有幾個灘吧。




最後也忍不住烈日,避進一間小食店。雖然食物昂貴又沒什麼選擇,但這一間空間足夠,座位很舒服。






收太陽後去了附近的淺水灣。坐在沙上,感覺好free。那天天晴又有風,捨不得走呢。


這是剛到赤柱時拍的。藍藍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