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

ViuTV《全民造星》

選擇放以上這個表演上來,是因為未看過這個節目的人,會覺得參賽者「好渣」、不夠水準。而這是我覺得「上得枱面」的一場演出。可惜的是,他們在這輪輸了,輸在這不是一個歌唱比賽之上。

ViuTV的《全民造星》是一個選秀真人Show。節目開首,旁白說電視台想在香港尋找八、九十年代出現過的那種當紅男偶像。但是這個要求看來太高,來面試的男生「甩皮甩骨」,沒有一個達標。於是他們將節目的定為改為「打造偶像」,希望這些資質一般的人經過訓練後能發熱發亮。(不過這應該是宣傳技倆,電視台應一早知道偶像不是這麼容易找到的。)

朋友知道我追看這個節目,便說不如看製作專業、參加者質素高很多的《中國好聲音》或《Produce 101》。但我就是被這個節目的「造星」主題吸引。我沒看過選秀節目,也不愛看歌唱比賽,最初看這個節目,全因為它娛樂性強。而因為這不是唱歌比賽,所以包含身懷不同技能的人——有的歌喉好、有的跳舞勁、有的愛演戲,也有外型好但唱、跳、演、說俱不擅長的人,我得以看到多元化的演出。

節目對白由ViuTV職員所寫,內容幽默抵死。他會取笑看上去奇奇怪怪或不自量力的參加者,有時亦會站在電視台角度自嘲,或說出觀眾心聲。但在適當時候,他又會說一些鼓勵說話,為參賽者打氣。沒有這個「旁白君」,節目會失色不少。

以旁白取笑參加者,雖然對他們來說有點殘忍,但這其實是個好策略。既然這節目是「造星」,便要讓觀眾看到這些「仔仔」的進步,有反差才好看。沒有人一開始便很厲害、很全面,一定有缺點(如唱歌唱得面容扭曲也是缺點)。由旁白取笑他們比由觀眾取笑好;因為觀眾不會忍耐,一不耐煩便會轉台。但是, 當觀眾一集一集看下去、熟識了參加者之後,便會「上勾」,會看出感情來。觀眾總會有自己的「心水仔仔」,而當你有支持的人後,便有動力追看下去。而且節目有團體賽,觀眾看到參加者怎樣與隊友磨合,看到落後的參加者怎樣努力跟上其他人的追度,也會看到他們怎樣克服困難。看多了,你會不只留意一兩個人,你會發掘不同參加者的優點。如有位入十強的參加者我一直沒留意他,連他的樣子也不記得,只是覺得他的表演有點old school。但後來發覺他有種地道「香港仔」的味道,表現得很有自信,不是乖乖牌,才覺得有這種形象的偶像也不錯。

我想不到自己看這個節目會看得如此投入,有這麼多感受。看到別人努力,能鼓勵我努力。看到他們的缺點(如因為不擅溝通被誤解,不懂突出自己而紅不起來),會有共鳴,覺得自己也有其中的一些缺點。如果不是從頭開始看節目的人,可能看一兩個表演便覺得他們「不夠班」,但我看著他們一集集成長,便會對他們多了體諒,也令我對現在的年輕人也多了體諒。時代不同,很多香港孩子在溫室長大,不能要求他們很獨立很成熟。節目的其中一位導師劉美君與參加者以「媽媽」、「阿仔」互稱,可能會有人覺得肉麻。但是,當看到一個前輩如此盡心盡力扶掖後輩,所做的甚至超過電視台的要求(如自掏腰包為參賽者請歌唱老師、過了培訓期也繼續出手幫忙),實在覺得感動。

ViuTV第一次舉辦這類節目,犯了很多錯。如最初旁白經常嘲笑參加者,令請來的評判以為這只是一場遊戲,不認真看待這個節目,不尊重參加者——最過份的一次是評批看完參加者的演出,竟批評對方的英文名改得普通。而那表演明明很好!但他們不知道(電視台也沒料到)的是,有人為了追夢而辭工參賽。而且觀眾對這些仔仔已有感情,看到評判不認真,自然為他們感到不值。電視台設定的賽制亦有很多缺點,例如每輪淘汰賽由不同人選做評判,但每輪評判的準則不同,令參賽者照這批評判的意見改過後,因為另一批評審著眼點不同而輸掉比賽。又例比賽進入40強後,參加者分為A、B兩組,每組由不同導師指導,再分為小隊組以團體形式比賽,輸了的一組要淘汰大部份人。結果,有些適合單獨表演的人被埋沒,有些表現好、人氣高的人被制度所累而出局。看得人想「掟電視」!

不過Viu的好處是會聽觀眾意見,在可行情況之下跟著改正,比我們的政府更體貼。看著電視台犯錯、修正、再犯錯、再修正,我學懂從節目製作這個角度去看這個show,明白他們為何有某些安排。例如團體唱跳表演比一個人的唱跳表演更好看。團體賽又會令觀眾看到他們如何合作,看到他們的友誼。而Viu以前衛自居,懂得將受歡迎的仔仔配對起來玩Bromance。其實很多國外的電視台都懂得玩這套(連大陸電視台也懂得玩),但印象中無綫便不會玩。

最意想不到的是,看這節目對我的工作也有幫助。我的工作涉及用社交媒體宣傳。因著這節目,我知多了現在social media的玩法,如Facebook要怎樣寫才吸引、年輕人怎樣用Instagram等。而我的工作內容之一是舉辦比賽,同樣要請導師去訓練一班素人,再請評判回來評分。說起來,我的角色好像節目監製花姐😎(她以罵參加者兇狠又「到point」而受注目)。

說到這裡,要提提節目的一個其中一個討論位,就是「怎樣才是好導師」。A組的導師(包括劉美君)為參加者設計整個表演,會耐心教參加者唱歌、演戲,被喻為「傳統學校」老師。B組的導師(包括Eric Kwok、卓韻芝等)給參加者很大自由度,讓他們自己創作表演、自由發揮,被喻為「國際學校」。究竟哪一種教法比較好呢?有人認為,天資高的學生應該到「國際學校」發揮才能,平庸的學生應該到「傳統學校」訓練技巧。客觀來說,讀「國際學校」的學生,很多個都光芒四射,表演比「傳統學校」的好看。但這又可能是「收生標準」不同的關係(兩組導師是自己選人入組的)。(而我機構的導師則由「傳統學校」轉為「國際學校」的教法,我仍然未適應。)

《全民造星》總決賽已於日前播出,我亦行使了投票權,選出我喜愛的參加者。我本來投了另一位參加者,但他人氣已很高,加上比賽時我看到另一位平時很努力的參加者表現很好,便改投那位。在這裡也有一點很有趣,值得講講。就是觀眾不滿在節目進行時沒有投票權,令喜愛的仔仔出局。但在總決賽時,觀眾與評判各佔一半分數;觀眾見到當晚表現好的人因為支持者不夠而分數不高,又為他們感到不值。

現在節目完結,這些年輕人再沒有固定的曝光機會。希望他們每一位都找到自己的路,有好的發展。希望香港有多些新偶像,希望香港有平台讓這些偶像表演,希望他們多唱廣東歌、多拍港產片。

p.s.忍不住要講,在Viu請來的一眾評判,看得出哪些人對後輩事事看不順眼,甚至有種「打壓」的感覺。也看得出誰真的對呢班年輕人好。特別要稱讚劉美君、周慧敏、鄧健泓,以及Ellen。在總決賽,有評判對參賽者的表演沒有評語,只敷衍說一句「繼續努力」。周慧敏則看完六十集節目才來當評判,講得出參賽者的特色、優點和缺點,並出言鼓勵,殊為難得。


其實很多團體表演我都很enjoy。像以下這個,跳舞勁的隊長肥仔要創作一個表演給擁有不同演藝才能(以及沒演藝才能)的隊友演出,難度很高,但出來的效果不錯。其中一位擅長演戲,我覺得很好。)

4 則留言:

  1. 我沒有看過這個節目,反而看了(本來是日韓合作)的produce 48。不知兩者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不過最終決選的人,不盡是人氣高的小妮子,而且又只係單方面係韓國方面投票,也只有韓國導師,不公之說自始至終,沒有停止過。事實上,有些一直保持高水準及高人氣的女孩子落選,也令我有點失望。

    畢竟,比賽的勝負,終究有很多因素。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兩個節目會有相似之處,但ViuTV資源有限,香港人又太忙,很多參加者有正職,所以不會安排他們一起住。 我也相信produce 48的旁白不會取笑參加者。(是嗎?) 相似的地方是「真人show」。
    如果「只係單方面係韓國方面投票,也只有韓國導師」,很難怪別人質疑節目的公平性。今次有評判與導師來自同一間公司/熟稔,所以也有不公平之說。(如第一段片那個唱歌表演輸給了另一組的一個走音唱跳表演。)
    見到「一直保持高水準及高人氣」的參加者落選,我也會失望。這個節目的中段是團體賽,所以為了團體會犧牲了個人。到了十強大個才回復以個人身份比賽,這時一些之前被忽略的人才能有機會表現自己。
    也有一個例子很有趣,就是有組員做話劇表演,講娛樂圈的殘酷,觀眾喜歡,但娛樂公司老版(評判)不喜歡。

    回覆刪除
  3. produce48沒有惡意取笑參加者。參加者訓練不認真、或演出不合格時,導師只會嚴厲訓示成員、或表示失望;做得好時,也會表示欣賞。

    付錢的,始終是老闆;但過不了出錢的老闆,也是枉然。

    回覆刪除
    回覆
    1. ViuTV這樣取笑參加者,有好有不好。好的是「小罵大幫忙」,之後為參加者講回好話,或者說他進步了,又或者鏡頭剪表示他是好人,很受歡迎,就可以為他加回分數。但有些評論,佢對參加者影響很大,不是每位都有機會翻身。

      對住老闆,要識做。唔識做冇運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