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星期日

《挑戰者一號》(Ready Player One)(上)


《挑戰者一號》(Ready Player One)電影官方簡介︰
//2045年,地球正陷崩潰邊緣。此時,人類找到救星 – 由天才設計師James Halliday (馬克懷倫斯 飾)創造的宏偉虛擬世界OASIS。Halliday逝世前,將他豐厚的遺產化作彩蛋藏於OASIS中,第一個找到彩蛋的人可盡得遺產,引發全球爭奪。電玩少年Wade Watts (Tye Sheridan 飾)決定加入競爭,他要在這個神秘又危險的虛擬世界(VR),進行有望改變命運的驚險尋寶遊戲。//

(以下兩段會提到電影的部份「彩蛋」)
我不是遊戲機迷,看《挑戰者一號》(Ready Player One)只為了史提芬.史匹堡。自從創作人知道「懷八十年代的舊」有市場後,越來越多影視作品加入這個元素。這潮流泛濫到令一些人開始反感,但這咒語對我仍有魔力。看戲時見到八十年代電影的場景出現(甚至只是戲名被提起),還是很興奮。而且電影公司能取到這麼多作品的版權,十分難得。你試過在同一部電影見到King Kong、Batman、Bettlejuice、大鐵人、春麗、高達......嗎?

我不熟八十年代的英文歌,打機亦不多,最熟識的只有電影。所以當聽到戲中人提起John Hugh的電影,以及重現《閃靈》(Shining)的場景,都很開心。這個彩蛋我可是十拿九穩啊!要數我最享受的元素,則是史匹堡拿手的純真少年對抗邪惡大人的設定。儘管這幾位少年主角幸運得有點離奇,邪惡企業壞蛋又蠢得有點過份,但若你一心想懷舊的話,便不會介意這些劇情安排。八十年代的家庭電影不都是這樣的嗎?

這是一部pop-corn movie,本來看完就算。但在電影網見到一些原著粉絲說電影改編得太多,與原著根本是兩回事,令他們大失所望,我在好奇之下便下載了同名原著(美國作者Ernest Cline著)的試閱版看。

小說開首,男主角Wade介紹他身處的世界,他的個人故事和他找到遊戲首關鎖匙的過程。這部份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寫,而且沒有對白,寫得稍嫌平舖直敘,我本想看完試閱部份便算。但一來仍然好奇故事發展,二來覺得這畢竟是我喜愛的書種(科幻),且我對VR技術也有興趣,便付錢買下電子書。故事中的虛擬世界Oasis,呼應著我上年看的舞台劇《禁色極樂園》裡的The Nether,不過後者探討的問題更有爭議性,風格黑暗得多。

Wade身處的年代,地球資源短缺,出現能源危機;貧窮人口大幅增加,失業率高企。Oasis這個強大的VR世界成為大人小孩的避難所。一邊廂,有人為買遊戲道具欠債,為遊戲勝負要生要死;另一邊廂,Oasis為小孩提供免費教育,助學童避過欺凌,也為窮人提供一個賺錢的渠道。

Wade是爭奪Halliday彩蛋的無數個"gunters"之一。為此,他熟讀Halliday的日記,緊記他的喜好和說過的話。他看遍Halliday推介的影視作品,聽遍Halliday喜歡的歌曲,玩遍Halliday鍾愛的電子遊戲。記憶加強勁的他,更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Halliday最愛的電影的對白。除了文化知識厲害,他的電腦知識也很厲害,幫助他與急欲嬴得比賽的邪惡網絡供應商鬥法。這個少年,名乎其實是個nerd和geek。最nerdy的是,他近乎沒有朋友,最好的朋友Aech是在Oasis裡認識的,大家連對方的真面目也未見過,只認得對方的avater。

那麼小說和電影有多大不同?下篇會詳細點談。這裡先說比較明顯的,就是三個遊戲關卡的內容。電影中的三個關卡,每個背後都藏著一個道理,如「玩遊戲最重要是享受過程」。而書中的關卡,則純粹是要打機技巧高和熟識Halliday的一切。小說中的關卡比電影的複雜很多,涉及更多電腦遊戲、電影和歌曲的內容。主角要花很長時間練習打機、看戲看劇和記得Halliday日記中的內容才有機會獲勝。電影淡化了打機技術的部份,亦沒有「享受遊戲比獲勝更重要」的訊息(書中的訊息有點不同,更像是「在爭勝過程中也可以享受遊戲」),可能因為史匹堡怕被家長投訴電影教壞細路,才加上這個訊息吧。

若以科幻小說來看,小說對科技的批判不強,要表達的訊息簡單——不應沉迷虛擬樂園,而是要回到現實世界解決真實的問題。但這訊息只透過角色的口說出來,而他們是因沉迷虛擬樂園而獲得好處的人,力度不強亦不太令人信服。書中批判大財團貪婪和以本傷人的部份,還令人印象深刻。查看小說資料時,發現此書分類是LitRPG,wiki解釋是"short for Literary Role Playing Game, is a literary genre combining the conventions of MMORPGs with science-fiction fantasy novels." 按照這個分類的話,小說應該做得不錯,因它受到媒體好評,成為New York Times暢銷書。華納在小說出版前已買下電影外編版權。

先說我不喜歡的部份。作者的文筆平平;少男的單戀對象Art3mis性格不討好,令這段愛情變得不動人。這段少男因心事太悶人,我甚至跳看了某些相關段落。男主角過份厲害,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劇情發展越後便越不會為他擔心。而Oasis創作人Halliday的性格實在頗為可怕,說穿了他就是透過這個比賽強逼人看和玩他喜歡的東西(主角和很多人還為此荒廢學業)。但可能這是作者的目的,告訴讀者不要崇拜這種人。我氣他的是,他設計了這個影響力強大的遊戲,卻沒有好對策防止財雄勢力的邪惡企業獲勝。雖然他安排舊拍檔出手幫忙,但他能做的很有限。他根本沒有阻止邪惡企業橫行。

不過我欣賞作者的想像力,例如︰
—Wade因「欠邪惡企業債務」而被逼進入那公司做「奴隸」還錢,做的是客戶服務工作。那你怎樣逼一個奴隸對客人態度好呢?原來公司採用一個程式將主角說話的語氣改為愉快和有活力,該程式亦能過濾粗口。於是客戶服務員永遠有禮。

—就像現在有些店員會邊玩用機邊招呼客人一樣,將來的店員亦可分心︰邊log in 虛擬世界邊招呼客人。只要將VR眼鏡的影像調成半透明,店員便可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

—奴隸被公司以科技監視,若奴隸上班表現不好,便沒權佈置辦公空間,也沒權有任何影視聽娛樂。他們的耳朵被釘上儀器,被逼聆聽公司廣播。

有人說這故事是科技版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但Charlie憑著運氣和善良的心便獲奬,Wade卻要憑著記憶力強、打機技巧高、科技知識豐富、貴人幫忙......才能獲勝,一點不易。

11 則留言:

  1. 我沒看過原著,但相信要把一個複雜架構,安放在兩個多小時內,簡化是必須的。今次史匹堡做到簡潔地把觀眾帶入那個世界,影片全程理路清晰而不紊亂,亦足見功力不凡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電影對原著改動很多,不過有些地方都改得聰明,如三個關卡的設計。原著的關卡較複雜,電影簡化了關卡設計,同時為每關加添意義。
      比較小說和電影的差異很有趣。

      刪除
  2. 同一個故事,看完電影後還是別看書為妙,因為經驗告之,失望居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還以為是相反呢,書該會比電影好看。
      看此書是因為好奇心,加上很久沒看英文書,想brush up一下英文。

      刪除
    2. 應該說,看了其中一個版本後,就不要看另一個版本 :P
      Cormoran Strike系列也是不錯的選擇!

      刪除
    3. 我喜歡看完戲找書看呢~
      我還未看Rowling的書:(

      刪除
    4. 《教父》電影比原著好,保留了精髓而更凝聚,更把部份鬆散情節鑄成經典場面,實是異數。

      刪除
  3. 看完小說再看電影,十居其九都會失望,而看完電影又沒有多少齣能吸引我看回小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看電影怎樣改編小說,都幾好玩。
      英文小說太多,不懂怎選擇,所以有時我看完電影會找書看。
      Ready Player One這種故事看電影是最開心的,這不是文學性強或意義深遠的作品,所以我對小說期望不大。只不過一向喜歡sci-fi,又久未看英文書, 加上好奇心, 便找來看。

      刪除
  4. 史匹堡!你係得:)
    反觀跟他同期的神級香港導演,如徐大導,吳大導,多數江郎才盡。黯然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估唔到由細到大都睇到史匹堡啲戲, 佢與時並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