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9日星期五

《咆哮山莊》電影(1939)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很計較電影改編有多忠於原著的人。有些書我較為接受它被大篇幅改動,特別是當我知道改動原因時。但對某些書的改編我卻較為執著。如Harry Potter的改編就算削減了大量篇幅我也接受。但這套的改編我卻不大接受。

這套《咆哮山莊》算是拍得好,幾位主要演員(包括女僕)都演得好,我也看得很享受。但是,電影卻作了一個很大的改動,就是沒有拍男女主角下一代的故事。不是將相關劇情輕輕帶過,而是改寫至他們倆都沒有子女。於是,便拍不出Healthcliff復仇方式的可怕,怕不出仇恨禍延下一代的悲劇。但我明白為何導演作如此處理,因他如果寫男女主角有子女,便一定要拍他們長大後的遭遇。這樣電影篇幅便會變長。

至於男女主角的童年,這電影倒是處理得不錯。兩個小孩騎著馬在荒野馳騁,感情由此增長。Catherine小時候表現粗野,不像一個熟女(不過Heathcliff從來沒要求她斯斯文文),不過她也有「公主夢」,要求Heathcliff為她對付敵人,賜她城堡。想不到Heathcliff竟然配合她的幻想,陪她玩。兩個小孩的表現都很自然。只有Heathcliff在被Catherine哥哥Hinley欺負,說他將來一定會復仇這幕,給人的感覺有點突兀。可能這不是一般小孩會說的話吧。原著中,兩個小孩有更多頑皮和反抗權威的舉動,電影沒有描述,有點可惜。反抗權威(特別是宗教權威)是他倆小時候的一大共通點,亦將他倆拉近。但因篇幅所限而描述不到,也沒辦法。

電影中的Heathcliff沒有書裡的他來得可怕,Lawrence Olivier演得雖好,卻不夠霸氣。演Catherine的Merle Oberon很出色,有一種天真的感覺,比原著中的她討好。但她的個性比原著中的她弱。我最喜歡演女僕的Ellen,眼神帶著憐憫。因為刪去了他們下一代的情節,亦沒有寫Cathy丈夫的妹妹Isabella錯愛Heathcliff的下場,感覺上電影的重點轉移了,描寫男女主角的愛,多於Heathcliff的恨,兩位主角少了一種愛恨交纏的感覺。於是感情的濃度比原著淡了,更貼近現實中可能會發生的愛情故事。畢竟編劇和導演不是Emily Brontte。又或者他們低估了觀眾,不敢拍得過激。

片最令我動容的一幕不是女主角之死,而是男女主角重逢的一幕——Heathcliff穿上一身貼身的西服,看上去很彆扭。為了躋身上等階層,他要如此委屈自己,就只為了摑Catherine一把掌,令她後悔...... 看至這裡,心理一酸。一個人不能以個性和魅力來讓人認同,強健英俊如他,也只能透過出身、金錢和權力來嬴取別人尊重。而看輕他的人,雖見到他一身西服、變得斯文有禮,卻仍念兹在兹他出身低下、他無父無母。他仿佛永遠翻不了身。這樣一想,我便較體諒Heathcliff,明白他極端行為背後的原因。




6 則留言:

  1. 看黑白片,對我有難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什麼? 可以選喜歡的題材試試看 :)

      刪除
    2. 很多美好的東西,只存在於黑白膠卷裡。例如天真純潔的柯德莉夏萍,就活在《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要找到她,只有投進黑與白的光影之中才找得到,別無它法。

      其實黑白片也有它自己的美。一些照片,也要用黑白才能突顯它的分明。有時候,沒有電腦特效,沒有顏色,反而能更專心欣賞演技、情節。黑白片,是好東西來的。

      刪除
  2. Heathcliff根本就係一個痴線佬,我完全理解唔到,點可以將一份愛意,扭曲到連下一代都要受害。不過,話時話,80年代既無線電視劇,都可以放大到去呢個點(例如韋家輝的《大時代》,丁蟹對羅慧玲的愛,同樣禍延兩代。)勁既文學作品,就係可以將咁誇張既事,都講到合情合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同意「勁既文學作品,就係可以將咁誇張既事,都講到合情合理。」
      以前不懂欣賞《大時代》,覺得太擅情、太灑狗血。後來才覺得「去到盡」也是一種文學手法,讓人想像人生若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怎樣。(如方展博經過如此戲劇性的遭遇,才發揮潛能) 莎士比亞的劇也很戲劇性。
      這個版本拍不出Heathcliff的癲,男女主角都收了火。不過本身這故事就很難拍 (《傲慢與偏見》易拍很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