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2016年我最喜愛的電影



每年年尾盤點結算最喜愛的電影時,都會想到該年錯過了哪些電影。 或者應該寫一張待看電影名單才是。

1)《樹大招風》
我看很多西片,但也「餓」港產片。這一套獲很多人盛讚,還奪取了金馬獎的「最佳原著劇本獎」和「最佳剪輯獎」,真為電影團隊高興。

除了這套港產片, 我也看了《點五步》和《幸運是我》。 兩套都不錯,但皆有明顯瑕疵,而且都在我看重的部份。 不過兩套的演員我都喜歡。

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聖誕節


看Tim Burton展覽看足四小時 

聖誕節快到,每年都想過一個特別的聖誕,但每年都覺得聖誕節沒有聖誕感覺。去過商場影燈飾,到過餐廳吃聖誕餐,也報過佳音,但每年都覺得有所欠缺。我想,原因是我最懷念的聖誕節,是和父母與親戚一起過的。小時候在外婆家或細舅父家的聖誕聚會實在太開心,與父母看聖誕燈飾和到港式西餐廳吃聖誕大餐的回憶實在太難忘,這些開心聖誕現在已不可能複製。親戚們只有每年農曆新年才會在酒樓聚頭,見到一年才見一次的後輩,連對方的名字也差點忘記。但不要緊,很快他們便會出國留學,將來我連他們的樣子也不會記得。

那時學校辦的聖誕小派對也很好玩,集會時一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所有學生都會有默契地撞來撞去,將椅子推得呯呯響。我的聖誕記憶遠至在父親工作的寫字樓與聖誕老人合照,在家看明珠台的聖誕電影《第三十四街奇蹟》,與母親一起將零食藏在聖誕襪內 ......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亞洲電影節2016︰脫不了北的人



看過金基德四套電影, 每一套都帶給我驚喜。而這套《脫不了北的人》(The Net), 則是我首次入場觀賞的金導電影。

故事大綱很簡單︰男主角是個漁民,他拿到許可證,在北韓與南韓之間的水域捕漁。 有一天出海捕魚時,他的漁船摩打被漁網纏住,他繼續動摩打以鬆開漁網時,不自覺飄到南韓水域,到了彼岸。 南韓政府怕他是間碟,加以審問,後又將他當脫北者對待,希望他留在南韓。 漁民的妻女仍在北韓, 他只想回家,但他卻被逼陷入南北韓政府的角力中...... 我覺得電影的中文戲名不甚準確,應該叫做「不脫北的人」吧。

2016年12月5日星期一

雲宵電影(11月︰香港-溫哥華-香港) (下)︰ 《傲慢與屍變》(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寫得太長, 所以另開一篇。)

這套上畫時沒有看,部份原因是忙(應該是未適應新工,而且當時打算用更多時間看hkiff),部份原因是怕電影將《傲慢與偏見》的情節改動太多。這畢竟是我自小學起已很喜歡的小說啊!但是在低期望之下,電影反而給我很多驚喜。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雲宵電影(11月︰香港-溫哥華-香港) (上)

終於從溫哥華回來,時差未適應便要上班。我知道一上班,我的精力會大降,於是便趁上班前的小空隙來一篇blog文。

在溫哥華用手機寫了三篇blog,已破個人紀錄。用手機寫blog很辛苦(雖然我可以打倉頡),加上適應時差後,我變成晚晚九時半便渴睡,早上醒來看一陣書便要起床吃早餐,沒什麼時間寫。於是亞洲電影節的最後一篇《脫不了北的人》便被我擱置著。但寫這套,我又不想寫得太匆匆,還是來點輕鬆的,寫寫我在機上看的電影。

搭長途飛機,讓我有機會看回一些想看卻趕不上正場看的電影,未足以令我入場看但有興趣試看的戲,以及一些聽也未未聽過的新發現。近年最令我驚喜的機上電影便是愛爾蘭導演Leonard Abrahamson的奇異小品Frank(天啊!剛發現他是Room的導演!)和日本片《奇蹟補習社》(Flying Colors)。

2016年11月22日星期二

亞洲電影節2016: 《獨》[韓]

《獨》(Alone)是韓國新導演的小本作品。 故事很簡單, 由男主角目擊一單天台上的殺人案開始。 他被幾位蒙面行兇者看到, 於是被追殺。 當他終於被人追上時, 對方毫不留情地襲擊他…… 他醒過來, 發現是場噩夢, 但原來這只是一連串噩夢的開始……

講起拍夢境, 特別是噩夢, 實在很難與David Lynch匹敵。 他營造的夢魘無出其右。 夢境不易拍, 這位韓國導演沒什麼花巧, 就只以現實場景來作夢之場景, 效果竟也不俗。 男主角在夜蘭人靜的住宅區走來走去, 沒有鬼怪出現, 沒有空間扭曲, 就只有一點點怪異的地方。 為何光天化日有人在天台公然行兇? 為何自己會赤身露體在街上? 為何有小孩獨自一人拿著把刀在哭?

我最欣賞的一幕是男主角明明跟在女朋友後頭走, 到終於追上, 見到女人正面時, 卻發現那是他的母親。

這些噩夢看似互不關連, 但原來全都是有意思的, 而且合理。

可惜的是, 我當日在戶外工作了大半天才看戲, 精神狀態不好, 中途睡了一會, 在最後一幕才醒來。 電影拍得有實感, 真實得令人不舒服。 有一幕男主角不停地咳, 咳至想嘔的樣子, 我看得很辛苦! 天啊我也想嘔!

這套戲調子沉鬱, 心情壞時不要去看啊。


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亞洲電影節2016: 《吊橋上的秘密》[日]



這是套2006年的舊片, 由小田切讓和香川照之主演, 導演是西川美和。

說的是兩兄弟, 個性外形相反。弟弟猛高大英俊, 個性不羈。 他有攝影才能, 一個人離開家鄉到東京當職業攝影師, 與新潮男女交朋友, 過著亮麗的都市生活。 哥哥阿稔個性穩重, 守在家鄉, 在打理家族生意--油站, 並照顧年邁的老爸。

兩兄弟本來各有各生活, 但因為要參加亡母的周年忌日儀式, 弟弟要回鄉一趟。 他與父親關係不好, 極不願回去, 唯有計劃即日來回。 想不到, 他果真間便與父親吵起上來, 要哥哥當和事老。

今次他回來, 亦見回舊女友智慧子。 她在他家的油站工作, 與他哥哥稔成為好拍檔。 他們被大家看成是遲早會交往的一對- 起碼稔是愛著她的, 她亦似乎對稔有好感。


可是, 當智惠子見回猛, 心事再被觸動。 她後悔當年沒有跟猛上東京(要照顧家人, 怕收入沒保障, 也可能加上她不像猛般有在東京發展的本事)。 她嚮往都市生活, 不甘心一輩子待在鄉下, 她亦對猛未忘情。 這些感覺她本來壓抑著, 但猛的回來, 卻將一切勾起。

其實猛在東京已有女伴, 雖然不見得有多認真。 但當他見到前女友和哥哥相處愉快, 他竟然妒忌起來, 忍不住找她共歡。 夜深回家, 他驚見哥哥還未睡, 似乎洞悉他幹了何事…… 這件事成了吊橋事件的導火線。

片名《吊橋上的秘密》, 說的是智惠子墮橋 。 他們三人重遊童年常去的風景區, 那裡有一座吊橋。 在滿有象徵意味的一幕, 猛一馬當先過橋, 智惠子追隨。 她呼喚猛, 猛卻顧著拍照, 扮聽不班。 一向畏高不敢過橋的稔終於鼓起勇氣踏上吊橋, 卻在橋上與智惠子發生了一點爭執。 智惠子墮穚身亡。 當時只有稔和她在橋上, 弟弟在遠處目擊。 究竟事件是意外還是他殺, 便成了電影的懸念。

不過導演更想表達的, 是兄弟間之關係。 一直照顧父親的哥哥, 對不用負家庭責任的弟弟, 到底作何感想? 弟弟處處比自己優秀, 甚至連自己唯一愛上的女子也深深受弟弟吸引, 他如何自處? 哥哥因為是哥哥, 才被逼照顧家人嗎? 個性溫純的他, 內心埋藏了什麼慾望? 而外在條件比哥哥優秀的弟弟, 又怎樣看這個哥哥? 他對哥哥的觀感和理解, 影響著他如何看吊橋事件。 是哥哥在氣憤之下推智惠子下橋嗎? 一切發生得這樣快, 他又離事發現場有段距離, 但他是唯一的目擊證人, 他的證詞十分重要, 判斷不容有失……

電影由女導演所拍, 拍得情感細膩, 角色描寫細緻。 性格平和的哥哥漸漸展露他的內心世界, 弟弟終於認真地去了解哥哥, 令人看得心有戚戚然。  兩者的角色我也試著代入。 現代人看重自由, 任誰都想當弟弟多點吧。他過著大城市的生活, 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才華; 他外型優秀又懂得逗女人開心, 自如地縱橫情場。 反之哥哥要照顧脾氣暴躁的父親, 在鄉下過著枯燥生活, 在油站的工作細碎重複, 接觸的多是鄉下人。 在情場上他沒有自信, 既沒有能吸引女人的外表, 亦沒那種魅力。 根本從沒女人愛上過他。 最有希望發展的那位, 卻心繫弟弟…… 他的處境很是可憐。 在庭上他被控方律師層層揭開他的情感外衣那幕, 我看得很不忍。 哥哥其實個性很好, 但他太老實, 在情場上想不到出路, 真想“過兩招”給他。 在收押時, 他反而想到如何為油站, 為生活注入活力, 可惜他在那時候才到…… 如果他一早懂得這樣增值, 可能女人緣會好一點。 我有嚮往自由不想負責任的一面, 亦有自卑的一面, 兩人我都能代入。 我父母也在“鄉下”(加拿大), 我卻像弟弟般去了大城市(香港), 只不過我是獨女, 沒手足與我分擔…… 或者我也要增值, 用更好的方法處理一切。

兩個演員都演得好, 不過香川照之更令人難忘。 但我覺得他們的差異未免太大。, 簡直大得有點失實。 哥哥是香川照之, 但弟弟是小田切讓。 小田切讓喎!! 實在太“屈機”。 有誰在他旁會不被他搶風頭? 即如長澤正美是我妹妹, 這樣我會很痛苦吧! 要想想哥哥從小至大的經歷! 他們小時候看上去明明差不多樣子(笑), 但哥哥停止長高時, 弟弟還繼續繼續長。 想想到了青春期, 哥哥豈不是隱形了? 實在不公平!

片中有幕令我印象深刻, 就是弟弟與前女友作樂後回家, 驚見哥哥還未睡那幕。 哥哥在做什麼呢? 原來是摺衫, 猜想當中包括他父親的衣服。 弟弟在東京可能有同居女友幫忙摺衫吧, 就算要摺也不會耐煩這樣仔細地摺。 哥哥還要像女人般跪著摺。 這幕有沒有令弟弟想起母親? 哥哥成了母親, 男性魅力大打折扣。 智惠子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 如果嫁了給稔, 跪著摺全家衣服的便變成她自己。 想起本來可以和猛在東京過的生活, 她當然不其心。 哈, 連女孩的角色我也代入了!編導以一幕摺衫便令我想到這麼多, 很厲害。 如果這家務他不是跪著做, 我也不會聯想到這麼多呢。

最後想說, 香川照之演得很好, 但我看過他後來演的奸角和變態角色, 影響了對他戲中角色的判斷!! 傾內心怎可能沒有黑暗瘋狂的一面? 這只是我的先入為主啦!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

亞洲電影節2016: 韓國兒童片《我們倆》



亞洲電影節我不是每一屆都看, 今屆的片好像蠻精彩, 雖然工作忙碌, 但也選了四套(其中一套是加場)-- 三套韓國片, 一套日本片。

想不到, 今年手氣好, 四套皆好看, 但四套的內容都沈重, 看得人心有戚戚然。

《我們倆》(The World of Us)[韓]

選這套, 是因為很久沒看過兒童片。 印象中, 亞洲也較少兒童片。上一套看的, 已是幾年前的新加坡片《爸媽不在家》 (《五個小孩的校長》由大人角度出發, 我就不當是兒童片啦。)

在學校不受歡迎的女孩子Sun, 難得地在暑假前一天認識了轉校生Jia。 Jia剛移居到這個地區, 人生路不熟, 自然事事靠Sun。  Sun順理成章地成為她在這裡的第一個朋友。 而對不受歡迎的人來說, 有新人是交到朋友的最好機會。 不過, 兩人的個性一個平和一個偏激, 家境也相差很遠, 摩擦自然出現。 Sun的幸福家庭令Jia妒忌, 單純的Sun卻不明所以。雙方未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加上小孩子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 以致她們不自覺地互相傷害, 友情出現裂痕。

小女孩的社交世界可以很殘酷, 班上總有愛擺佈人的女生。 一直欺負Sun的女生守領, 看上了Jia, 覺得她是優秀的cool kid, 也成為她的好友( 相信她是主動出手的)。 暑假完畢, 大家在班上碰面, 她繼續籠絡成績好的Jia, 同時阻Jia和Sun好。這時候, Jia終於知道Sun在班辷原來沒有朋友。 被cool kids看中的誘惑太大,  Jia選擇了背棄Sun。 但她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 她還當Sun是朋友嗎? Sun又怎樣面對這一切?


片中的校園世界真實得可怕。 單純的Sun在那欺負過她的女生煽動下, 也背叛了Jia。我覺得這處極之真實, 有誰不想脫離“不受歡迎”行列? 若小時候有類似經歷的, 看這套片, 定會看得內心隱隱作痛。

可惜的是, 在學校被排擠的Sun其實有個溫暖家庭, 她父母對她的遭遇全不知情。 not a clue! 而她個性好, 左看右看, 也不懂為何被排擠。我估計原因是她行為比較童稚。 同學們的心智已開始向少男少女邁進, 但她仍長不大似的。 她對同學心事的不敏感, 令她容易得罪人。

看完後心想, 幸好電影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上, 日本電影的校園世界通常更加變態。 這套起碼不會令人墮進冰窖。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科幻短篇小說《宇宙摩天輪》讀後感


直至現在,說起香港的科幻作家,很多人仍只知倪匡,或者也知道宇無名,希望他們也認識譚劍。但喜歡看科幻小說的香港讀者好像不多。早前參加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的讀書會,聽李偉才講《三體》,這才知道讀書會由2001開辦至今,竟然是第一次講科幻小說。李偉才不禁反問,難道科幻小說不是文學嗎?

聽完講座,才知道香港科幻會曾於2010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宇宙摩天輪》,涵蓋11個作者的作品。內裡有些文章來自多年前參加「新雅少年兒童文學創作奬」的作者,他們參加時還很年輕,被會長李偉才稱為「科幻小友」。部份作品是他們在中學時寫成的,文字比較稚嫩。不過重要的是他們的意念。香港寫科幻小說的人不多,更加要多些給他們機會。每篇小說都有前言和後語,講講作者背景和獲選原因;不會一面倒地讚,亦會提及小說的不足之處。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

細舅父



細舅父在我讀大學時便因急病離去了,多年過去,我和表姐妹們依然十分懷念他。

外婆誕下了九個孩子,兩男七女,其中兩個女兒夭折,餘下七兄弟姊妹,細舅父是排行最小的一個。想不到年紀最小的反而最先離去,大家傷心又錯愕。他遺下太太和一女一子,即我的表妹和表弟。那時表妹在讀中學,表弟只有幾歲。

小時候,母親娘家那邊的群體活動很多,一班親戚經常到外婆家開大食會,放假時又會到處玩,會在到大嶼山、長洲、南丫島、澳門等地過夜,一起BBQ、吃美食、游泳、打牌,十分開心熱鬧。我與年紀相若的表姐妹和表哥玩在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時光。而細舅父,則是令我們的童年過得精彩的重要人物。他為我們的童年帶來色彩;一眾長輩之中,他最懂孩子心。

2016年10月16日星期日

Louise Penny (Chief Inspector Gamache #12): A Great Reckoning (part 2/2)


“Next year, he and Annie would be taking their child to a maple sugar shack for the annual sugaring- off celebration. They’d get in a horse- drawn sleigh and go deep into the woods, to a log cabin. There they’d listen to fiddle music and watch people dance, and eat eggs and bacon and baked beans and sweet, sticky tire d’érable, the boiled maple sap poured over spring snow and turned into toffee. Then rolled onto a twig, like a lollipop.”
-這才知道加拿大人,特別是在魁北克省,會舉行製作楓葉糖漿(Sugaring-off)的 慶典,很好玩的樣子。真希望有機會參加。不過最好先學一點法文。 

2016年10月15日星期六

Louise Penny (Chief Inspector Gamache #12): A Great Reckoning (part 1/2)


這是我看的第12本Chief Inspector Gamache系列小說。其實我覺得它叫Three Pines系列較為適合,畢竟Three Pines是小說的主要場境,而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比男主角Gamache更高。(雖然,~thank God~ 凶殺案終於不再在這個小鎮發生。)有很多讀者留言告訴Louise Penny想去Three Pines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鎮呢。

困擾Chief Inspector Gamache多時的黑警問題終於解決,最奸最惡最有權力那位已被處置,而背叛他的多年好友Michel也眾叛親離,自我流放了。但,問題並未完全解決。為了訓練新的黑警,以助黑高層「收o靚」,警察學堂也被污染。要影響一個人,當然是越早越好,聰明人都會從教育入手。黑高層將一套扭曲的價值觀灌輸給警校學生,讓他們融入這套文化。“The academy had become a nursery, a factory, a training ground and a conduit for brutality. It created and fostered an environment where that sort of behavior was normal, valued and rewarded.” 於是,仁慈和同理心被說成是軟弱,暴力是對付不聽話者或「唔識做」者的不二法門,警方權威不容挑戰。

2016年9月27日星期二

日式放題+《潮拜築地︰魚味無窮》觀後感 



不久前farewell一位將會到外國工作的舊同事,想不到聚餐的地點是間日式放題店。之前在這裡(所有你能吃的)說過我不喜歡吃日式放題,除了因為覺得這樣吃有違日本菜那種精緻和慢食的精神外,還有一點,就是我的身體已受不了這種吃法。食物就算多好吃,但吃太多的話,享受會變捱苦。除了會胃漲,還會有胃氣,食物消化不完,便難以入睡。所以當晚我只喝了很少啤酒,以免再添氣體。吃放題,多數人都會狂點魚生,但魚生就算多好吃,我都不慣吃太多。還是喜歡吃壽司,與飯同吃更滋味。不過點壽司的朋友卻被取笑,說她這樣點菜,我們會很快吃撐。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重版出來》(下)



怎樣才是一個好編輯?劇集沒有提供答案,而是要觀眾慢慢思考。

小田切讓飾演的五百旗頭敬是副總編輯,為人低調冷靜,但冷靜過了頭,對自信心不足、需要人不斷鼓勵的作者來說是否支持不夠?壬生平太全心全意站在作者那邊(特別一提,他負責的作者是位美男,畫的卻是搞笑漫畫,反差很大),他不信讀者調查這一套,覺得讀者不欣賞作者的笑話是他們的水平不夠。但這樣對作者是好是壞?劇中有答案。

2016年9月20日星期二

令人又哭又笑︰日劇《重版出來》(上)



一般人眼中的編輯恐怕都是文質彬彬,身材瘦弱的;大多架一副眼鏡,因長期伏案看稿而有點陀背,又因缺乏戶外活動而面色蒼白。電影《字裡人間》的主角便入型入格。

誰會想到一個編輯會像《重版出來》的女主角黑澤心般, 是運動型,還要是打柔道的,力氣滿滿。她甚至被同事稱呼為小熊。

《重版出來》是今年春季的日劇,由漫畫改編,以一間漫畫雜誌社為背景,講述社內不同崗位的員工以及與他們合作的漫畫家的故事。

2016年9月2日星期五

Wow & flutter《本地薑》音樂節—周日場體驗



一向喜歡band sound, 但沒刻意發掘, 認識的樂隊不多。難得有一場全本地樂隊的音樂節, 縱使認識的不多,也想去捧場。自覺沒體力玩兩日, 便揀了有黃靖、雞蛋蒸肉餅、假音人、觸執毛、LMF演出的星期日場(這場我只識他們)。喜歡聽band sound的朋友並不多, 會聽本地獨立樂隊的更少, 真不知道找哪位朋友陪我去聽。 音樂口味不能勉強, 又有朋友不是不肯聽,而是覺得貴(再加上要到西九去)。 最後, 我在音樂會前幾天,  約了一位常聽音樂的影友一起去。 這位朋友買了pass, 打算連看兩日。

萬萬想不到, 這位朋友看星期六場時已病倒了, 不能參加星期日場。 很怕一個人去演唱會, 特別是企位那種(還要是戶外音樂節!), 頓時失了方寸。 類似的事其實發生過, 永難忘記去台北聽Radiohead時朋友飛機延誤遲大到那次! 而且這個音樂節在西九, 想起要走那條長路入去, 提不起勁啊!

不過,買了票的我,怎能放棄?朋友想去也去不到,我要連她那份一起聽!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Hugh Grant的Feel-good電影:《愛情二次創作》



心情煩悶時看一套feel-good movie是不錯的選擇,而看一套Hugh Grant的愛情小品準沒錯。在租碟店的「最新影碟」架看到他的《愛情二次創作》(The Rewrite),才知道有這套電影 。它在租碟舖很受歡迎,我等了一星期才租得到。

Hugh Grant在這套電影中的角色和在《冧歌有情人》(Music and Lyrics)的角色相似,都是個過氣名人。前者是曾奪取奧斯卡金像獎的荷里活編劇,後者是曾紅極一時的boy band成員,兩個角色都離當日成功很遠,兩個都渴望翻身。

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讀後感︰《古書店阿賽麗亞的屍體》(若竹七海)


(差點將書名看成「屍體阿賽麗亞的古書店」,直排字不是應該由右排到左的嗎?)

我喜歡看Cozy Mystery,簡直覺得像吸毒,舒舒服服又完成一本,心理壓力少。這本書屬於Cozy Mystery,好看的地方在於人物有趣(特別是倒楣的相澤真琴和特立獨行的紅子),又加入羅曼史元素,輕輕鬆鬆的,讓人看得開懷。不過謎團部份我就不大滿意,覺得壞人描寫得太平面,欠缺真實感。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讀後感︰《PK》(伊坂幸太郎) 


我不是伊坂幸太郎書迷,看過幾本,最喜歡的是他的奇幻作品《奧杜邦的祈禱》和《夜之國的庫帕》,非奇幻作品則是《Lush Life》(一直想看《重力小丑》但未看)。這本《PK》是科幻加奇幻,書內有三個中篇故事,互有關連,而且設計得巧妙。作者問了一個有趣問題︰你會為了拯救全人類而放棄原則或夢想嗎?還有,你不會成為一個受世人景仰的英雄,因為沒人知道你為世人所作的犧牲......

三個故事之中,我最喜歡第一個故事——PK,覺得故事雖短,卻有深度,帶有文學性。特別喜歡故事結尾。


讀後感︰《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沒時間寫長文,便逼自己寫短些,先在facebook出post,感覺像和朋友說話,便自然寫得出......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算是療癒系的書吧。書內雖有奇幻成份,但這部份不是重點,反而男主角的回憶、成長和心路歷程更為重要。書內用了很多篇幅描寫主角的內心世界,一心想看「如果這世界沒有XX,便會XX」,要調整一下心態。

略嫌書的某些部份過於煽情,就像某些日本勵志片的台詞,反來覆去地將一句話拉長來說。而他回憶母親的部份雖然感人,但那位母親太傳統,又是一個為家庭忘記自己需要的母親。我想看更生動的女性描述呢。

2016年7月18日星期一

四大天王︰我的回憶

因為這裡「缺稿」,所以連在Facebook寫過的文字也放在這兒。不過我在Facebook是用口語寫的,在這裡變為書面語(或是帶點口語的書面語),也改寫了一點。當初是因為黎明演唱會事件令我有感而發,所以才寫一下黎明。後來想,不如寫齊「四大天王」吧。只不過因為忙碌,「張學友篇」拖到上周才寫。

【我又講下黎明】讀中學時的某段日子,錢包裡的身份證位置放了張黎明的Yes Card。當時很多年輕人迷上「四大天王」,好像每人都要從中選一個來喜歡似的。其實我那時不大迷歌手,反而迷演員多一點。喜歡黎明,是先迷上他在電視劇裡的形象,然後才迷上他的歌。不過也不算十分迷(或者應這樣說,只要覺得好聽的都喜歡,而不是因為那是黎明唱的),聽了很多,最喜歡的仍是他的舊歌《對不起,我愛你》。

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忘不了的亦舒短篇故事︰《情變》



又再執書櫃。見到亦舒的《忘記他》,打開一看,發現是短篇小說,便打算棄掉(家裡空間有限,總覺她的長篇小說才值得儲),但當揭至《情變》這一篇時,才記起為何我上次執書櫃時沒有扔掉這本書。這篇《情變》是我一次又一次將這本書留下來的原因。此事已經發生過幾次,證明我的記性認真差,又或者我受書名的魔力影響,每次都忘記這個緣由......

那麼,《情變》有什麼特別呢?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說一個平凡女子,深深愛著她自覺配不上的男朋友;而這個男人,卻愛上了一個愛情玩家,不能自拔。那第三者是一個女神般的人物,那麼,這個平凡女子將如何自處?

小說由平凡女子的角度出發,她一開始便單刀直入——「我知道唐有別的女孩子,是一個月之前。」她向讀者喃喃道來這個故事,語調傷感,令人不忍。這篇的寫法帶文藝腔,像是七八十年代的《號外》會出現的文字。我猜亦舒是故意這樣寫的,因全書只有這篇用這種寫法。

亦舒筆下的男主角唐,美麗又帶點倔強。她是以真人作藍本嗎?會是陳百強嗎(他也是《號外》的寵兒)?那個神秘而魅惑的第三者,會是鍾楚紅嗎?還是一個更脫俗的女子?

2016年7月3日星期日

不寫作後遺症

興趣太多,時間太少,究竟哪樣興趣我可以捨棄?

離開了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闖入了一個新領域,雖然也遇上很多困難,但總算有叫我樂在其中的事務。只不過,這份工加班也同樣嚴重,而且比上一份工更耗精神和體力(幸好在多數情況下不損情緒),於是我在工餘時間,比之前更沒有餘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看電影、閱讀和寫作(blog),全都減量。三者之中,以寫作最花精神,其次是閱讀。電影呢,竟然覺得到戲院看比在家看碟容易。或者在家裡,我會轉為看電視吧(看了一點《琅琊榜》,而集集追看的則是《權力遊戲》和Viu TV的《瑪嘉烈與大衛》)。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少女心事


少女心事不一定關於情情塔塔(尤其我讀女校,同學們比較遲投入男女的感情世界),看回中學時的紀念冊,在字裡行間發現裡頭藏著很多同學仔的心事。

例如,有個受歡迎的同學說她身邊的人都很假,很羨慕我能找到好朋友。我還以為我朋友少呢,竟然有人善慕我和某同學的友誼。有不少人讚我成績好,但有人因為成績不好而感到自卑,表面讚我其實是踩自己,內心的酸楚透紙而出。當時有個平日一起玩的同學無故疏遠我,看回紀念冊才知道她其實是妒忌我。也有同學很老實地說認識我XX年,但無法與我相熟,說了一點對我的觀察後,便說因為並非認識我很深,對我的看法也是差不多了。還有幾個本來不熟的同學,說一直以為我很文靜,還怕我不啋她們,但有機會與我一起坐後,才發現我這麼「搞笑」和「玩得」。但說我文靜的人仍然佔大多數。

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

高木直子《一個人去旅行》



差點忘了高木直子這個作者。

多年前看過她的《一個人住第5年》和《150cm life》,較喜歡前者,然後便沒再看她的書了;直到最近好友送我《一個人去旅行1年級生》和《一個人去旅行2年級生》,我才重新接觸她的作品。

高木直子這兩本書,畫的是她在日本內陸旅行的經歷,講述她怎樣由不敢一個人去旅行,到可以自在地出門。雖然她不是出國旅行,亦不是去太多名勝古蹟,但對不熟日本的我來說,書的內容還是蠻吸引的。你可以看到一個日本人是怎樣遊日本的。有些樂趣,是外地人無法體會的(如一般旅客便不會參加伊豆斷食之旅,不會到沖繩學潛水...... 不懂日文是個障礙)。從她的描寫,可看到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想法,如一日三餐大槪吃什麼,怎樣和新相識的人相處等。她一個人去浸溫泉很自在,但位置較開揚的露天風呂她就怕怕。她終於克服了一個人入食肆的恐懼,但卻不敢挑戰街邊麵檔。這應該是很多日本女子的心態。

高木直子筆下的人物模樣可愛,她擅於畫小情小趣,目的不是要人看得大笑,而是人投入她的小世界;看著看著,會不期然將她當作朋友。但不是每本寫個人小故事的繪本都能給我這種感覺的,有些儘管人物畫得可愛,但就是不會吸引我看下一本。高木直子的親和力,是她的成功之道吧。看似容易達成,其實要有一定功力,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我關心她,有興趣看她寫自己的生活小節,甚至想與她見個面,談談天。





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

到新光戲院重看《天師捉妖》



新光戲院不時會重播舊片,最近它便放映一連串舊西片,包括《賓虛》、《亂世佳人》和《齊瓦哥醫生》,還有即將上映的《北非諜影》、《十誡》和《俏郎君》等。我本來不打算買票,但在因緣際會之下,上周日到新光看了《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1967年)這套波蘭斯基自導自演的舊片。

這套片我已看過,小時候明珠台播過幾次,我也看了幾次,還是與母親一同看的呢。故事是說研究殭屍的教授和徒弟到處尋找殭屍,終於在寒冬之際來到一個小鎮,並真的給他們發現殭屍...... 這套雖然是殭屍片,但同樣是喜劇,且「喜」多於「驚」,笑料處處,怪不得會吸引當年的我看。劇情很無厘頭︰老教授反應遲鈍,空有學識,但卻不懂得照顧自己,經常要徒弟服侍;徒弟極速愛上美女,為了她連殭屍也不怕,自己卻被殭屍伯爵的兒子看上;女主角最愛洗澡,對自己被殭屍擄去,她挺無所謂的。這種無厘頭,很像港產笑片,查看資料,發現《殭屍先生》就是從這部戲取得靈感的呢!

2016年5月4日星期三

《權力遊戲》的世界



(GOT intro 竟然有lego版,好玩!)


趁《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的第六季剛開始播,寫寫我對這套電視劇的感想吧。(其實應該趁上年年尾連看五季後立即寫,因為那時候感受最深,但沒辦法啦。)

這套劇出名「死得人多」;你以為是主角的,也可以死去。雖然看劇時已聽人提及這點,但看時依然感到震撼。它可說打破了「主角不死」這個劇集規條(其他劇集就算主角死,可能已是結局)。而且死的人,有好有壞,讓人「捉不到路」。正因如此,這套劇便變得有真實感。在真實世界,沒人能預知生死,好人未必有好報。

(下有劇透,但我提及角色時沒有講名,看過的應會明我在說誰)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hkiff 2016】觀後感

最近勤於看戲,荒廢了blog。其實有很多題目想寫,但寫文比看戲、看書要廢心力。加班後勉強有精力看戲,但寫作便不行了。用口語寫會容易很多,所以會將想說的話用口語在facebook講。但寫網誌,就算有時夾雜口語,我也不想全用口語來寫;或者在未恢復狀態之前,就隨意些,「我手寫我心」吧。

好了,談回電影節。轉工後,試用期還未過,仍未掌握加班規律(或者根本沒有規律),所以不敢預先買太多票,情願有空看戲時才臨場買票。循此法,最終看了十二套戲,比想像中多。(去年是七套)

列表如下,先寫簡單感想,再看是否有機會選幾套發展成文︰

-羅浮宮法國瘋 (Francofonia)[俄羅斯導演]
已寫 :D


-自己地球自己救(Tomorrow)[法國]
~這是法國女星Mélanie Laurent拍的紀錄片。如創作團隊所說,描述恐怖末日災難的影片有很多,但告訴你可以做什麼來保護地球的片卻很少。這套戲用正面的態度去拍地球危機,告訴大家只要我們行動,地球還有救。看後,才發現世界上原來還有很多好人好事︰;英國有市鎮讓人在行人路旁種菜,供市民免費採摘,甚至種了一些在警察局門外!印度有市長下放權力讓一條村的村民自治,實行民主制度,亦建立了一個打破階級籓籬的印度村落。世界上有不少地區地方設立民間銀行和發行另類貨幣,減低金融危機的殺傷力,亦防止資金外流,有助地區小店生存。芬蘭的教育制度已很有名,無須多講,總之和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天堂與地獄的分別。學校不分等級,家長不須為入名校出盡法寶。老師有熱誠,孩子能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和技能,就算學業成績不好也有出路......﹐ 這一些例子,令人不致對前景太絶望。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一記

公司將舉行大型活動,剛才工作至超過凌晨十二點,怎知公司所在的大廈關了電梯電源。我和同事步行廿多層才到樓下,然後在停車場轉了幾轉。期間想起自己寫的小故事《球》。

最終逃出生天,行到腳震!

一記。

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

【hkiff 2016】《羅浮宮法國瘋》(Francofonia)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我一如前幾年般忙碌,所以買得不多。打算採取「打遊擊」策略,不用加班的那天,就即興買票。

因時間有限,只能寫簡單的觀影筆記,電影節完結後再看看有沒有補充。

《羅浮宮法國瘋》(Francofonia)的導演是Aleksandr Sokurov(俄羅斯)所拍,混合了紀錄片和偽紀錄片。感覺像導演在你旁邊對你說話。他邊喃喃細語,邊給我們看真實的舊照片和歷史片段(偽紀錄片和分不清真偽的紀錄片)。

這部戲的主線,是在二戰期間,法國羅浮宮的館長Jacques Jaujard 和受命管監察戰敗國法國的藝術品的德國軍官Franz Wolff-Metternich,如何以各自的方法保護藝術品。德國軍官初見Jaujard,便要他交出羅浮宮的資料,看似是敵人,但原來他熱愛藝術,有心保護法國藝術品,甚至因此違抗希特拉的命令,沒有將那些貴重藏品搬回德國(有好些已被送到城堡收藏他是知情不報。)。Jaujard自然感恩,後來更與他成為朋友。這段關係其實可以發展成像《竊聽者》的劇情片,不過導演沒有用這個拍法。

很喜歡有一幕他倆並排而座,聽著導演的畫外音,我也跟著遙想當年。不過這位俄羅斯導演不忘提及在二戰時只有法國藝術品獲此厚待,俄羅斯的藝術品便被德軍破壞。他還展示了俄羅斯戰時的照片,讓觀眾感受當年蘇聯人民的慘況。

電影好看,不過開完會頭痛著趕去看戲的我,實在太累了,觀影時小睡了一會。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海港》— 楊學德畫作展

《有什麼好看》

在我還未捨得花錢大量購書的日子,有一天,我在書店裡被一本藍色封面的漫畫書吸引住,看過內頁後,便忍不住將它帶回家。


這本書,是楊學德的漫畫《錦繡藍田》(How Blue was my Valley),定價85元。這位漫畫家在現已拆卸的藍田邨長大,他畫的,是屋邨眾生相--豬樣師奶、火爆阿叔、霸氣阿爺、不良少年、頑皮豆丁的日常生活。他的畫風不拘一格,一時畫大廈的透視圖,一時將人畫成影(有時是黑影,有時是顏色影子),又將人臉畫得五顏六色。颱風來襲時,畫面一片藍;外面大樹倒下,水淹進大廈,天台變成水塘,魚在游,但在走廊開枱的四個人決定......  繼續打!雨太大,就連天線也被澆灌,長高了!他筆下的屋邨,市井得來十分浪漫。

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淡淡然的日本片——《甜味人間》


(下有《甜味人間》劇透)

我不是日本片迷,很多應看的經典都沒去看,但由去年九月到現在,倒看了不少日本片:
《奇蹟補習社》(Flying Colors)、《殺戮都市》(Gantz)、《藍色青春》(Blue Spring)、《海街女孩日記》、《深夜食堂》、《爆漫》、《所羅門的偽證》、《100円之愛》、《甜味人間》和《浪客劍心》。

大部份我都喜歡,不過最愛的是《奇蹟補習社》、《藍色青春》和《爆漫》。這三套都節奏明快、充滿青春感覺。不過我今日想談的不是這幾套,而是想談談節奏比較慢的幾套。

很多喜愛日本電影的朋友都說喜歡日本片的「淡淡然」。我覺得「淡淡然」可分為拍得引人入勝的,和拍得沈悶的,但分不清是受導演功力影響,還是受觀眾口味左右。

《甜味人間》是一套給人「淡淡然」感覺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電影的含蓄——編導沒有「畫公仔畫出腸」。例如每天光顧銅鑼燒店的少女為何經常鬱鬱寡歡?她遇上什麼家庭問題?電影沒有多說,只是靠幾個鏡頭交代。老婆婆回想她當初怎樣被送到痲瘋病院,也是輕輕幾句帶過。但細想之下,過程其實相當可怕,一定令她撕心裂肺。看到她現在這麼享受陽光與大自然,便會想像到她被困院舍的生活如何痛苦(其實那裡並不恐怖,也不是暗無天日,但心裡的痛苦一定重重壓住她)。還有老闆,他終日鬱鬱寡歡,但到電影後半部,觀眾才知道原因。他對店主太太的忍氣吞聲,終於有了解釋。

2016年2月9日星期二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


(這段很詭異)

為何突然會找《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來看?我也說不上來。這是套十幾年前上映的電影,且一直不大聽人提起。可能是因為看過《2001太空漫遊》後,我對Stanley Kubrick產生興趣(但這顆種子埋了一年多)。他是個偉大的導演,但我只看過他幾部電影--《風雲群英會》(Spartacus)、《發條燈》(A Clockwork Orange)、《閃靈》(The Shining)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更離譜的是,我在寫這篇文時才知道Spartacus是他拍的!

這套戲由Tom Cruise和Nicole Kidman主演,應有足夠吸引力令當年的我入場;雖然是三級片,但它上映時我已成年。為何當年沒看?回想起來,應該是因為有同學仔咬牙切齒地對我說這是她此生看過最難看的一部電影。那時候的我對電影沒有這麼強的好奇心,既然同學仔講得這麼差,我便連劇情介紹也懶得看了。倒是知道電影有場大膽的"orgy scene",當年的報紙娛樂版應以此大造文章吧。

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新年祝福


祝大家新一年生猛如猴,心想事成,生活愜意,闔家安康!


p.s. Humpty Dumpty是在舊校賣物會買的,買時興緻勃勃,買完後才覺得,佢個樣睇落都幾得人驚。不過,既然帶了他回來,就要好好待他,不再讓他跌落牆!

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

熱血中有苦澀--《爆漫》

找不到港版海報大圖,用了台版。



連續兩天聽/看到類似的話:為了追夢,忙得沒假期;聖誕、新年都要工作。說這話的,一位是香港的Chocolate Rain,另一位是日本電影《爆漫》內的角色。

早看了《爆漫》的漫畫版,現在終於有電影版了!內容是說中學生高木秋人和真城最高合作畫漫畫,希望能在暢銷漫畫刊物《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秋人負責構思故事和分鏡,真城負責繪畫。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獲JUMP刊出漫畫,但這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JUMP以讀者評分為決定一篇漫畫是否連載的唯一標準。他們每星期收集一次讀者意見:排名高的會獲連載,甚至有機會作封面或「獲贈」彩頁;排名低的便有可能被腰斬。這制度非常殘酷,但JUMP的編輯這樣說:「不滿意這制度的,可以投到小眾刊物去。」你想獲得這種知名度,便要付出代價。

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人生信條

在「古籍研究社」系列中,高中生奉太郎有清晰的人生信條--「沒必要的事不做,必要的事盡快做」。一個人有一條說得出來的人生信條,好像剎有介事,但想想,我們在年輕時,曾否想過自己應以什麼態度面對世界?成年後,是否已不知不覺抱持一些信條,只是沒化成具體文字而已?

印象中第一次聽人說自己的人生信條,是中學時,班裡選班長(或學生會會長之類),有位同學被人提名,她說不想參選,因為她像龜一樣喜愛和平,不想與人競爭。當時我心想,「啊!我也是這類人,她講中了我的心聲。」更覺得這樣說出來很有說服,將來如自己遇上同樣情況,也可以這樣說。我小學時參加學校的速算比賽,拿下亞軍,但當老師要選我為班代表上台參加班際數學比賽時,我拒絕了。當時太小,說不出原因,很可能只是怕答錯問題,出醜人前。如果當時懂得說自己「熱愛和平」,多好!

我讀書時很勤力,用很多時間在課業上,沒怎麼玩過。可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儘可能找機會「玩」。在加拿大讀書時,比以前玩多了很多。成績,過得去就算了。大學畢業時,仍不懂為自己打算,何止五年計劃,一年計劃都沒有,只是見步行步,想做什麼便做什麼。我那些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同學,已經事業有成。但說我走錯路呢?又不是。我選了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快樂的時候還是比較多。我會想盡辦法令自己快樂(有時成功,有時不)。好像不知不覺,要快樂過活便成了我的人生信條。以前不敢承認自己愛玩,現在回想,我的表現不是愛玩是什麼?不過我仍未做到遊戲人間。我太著重別人對我的看法,也沒本錢盡情玩。

現在過的不是小時候想像的理想生活。或者,我總是羨慕別人,覺得他人過的才是理想生活,可能我根本沒努力爭取過吧。

p.s. 這篇文擱下很久,現在再寫,己忘了當初想說什麼了......





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閒話+{舊文重溫}我想和你到Kitsilano

這篇文寫於2003年,我在2005年12月23日將文章貼上這個blog。這是我頭幾篇放的文章,數數手指,距今已有十年。那次到Kitsilano的經歷,現今回想,就像夢一場。 

看回這篇文,只是一時心血來潮,但又有跡可尋。不久前我突然想看回《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是因為Alexander Payne拍的那段--一個正在學法文的中年女人獨自到巴黎旅行。巴黎是一個浪漫的國度,但一個沒有伴侶同行、外貌平凡(其實我覺得她美)和胖胖的中年女人,很難和一般人心目中的「浪漫巴黎」扯上關係。但當她在公園坐下來欣賞風景時,卻忽然受到觸動,愛上巴黎,也被巴黎愛上。這種感覺很難用言語和文字形容,用影像會較易令人明白。但如果你經歷過這種觸動,便會有種「啊!我也試過!」的感覺。在Kitsilano,我試過。我突然愛上了這個地方。

2016年1月7日星期四

2015年我最喜愛的十套電影

去年的年度十大電影我在年尾便貼出來,但今年卻遲到了,要現在才貼。主要原因是今年公事繁忙,電影看少了,觀後感也寫少了,現在要花更多時間來寫感想。


1)Inside Out《玩轉腦朋友》
將人的情緒和思維具體化,拍成動畫給小孩子看,是個很大膽亦很聰明的嘗試。這個意念可激發無限創意,但拍出來容易失控。幸而編劇終能忍手,去蕪存菁(本身竟準備講27種情緒!),將劇情簡化(只集中在小女孩的搬家經歷),令電影拍出來戲味濃濃。這套戲可從多個角度解讀和欣賞(如情緒、成長、親子、歷險),且意想不到地感動人心。

我很現實,一早便覺得Wiley的imaginary friend Bing Bong不可能在她長大後還出現。有些樂趣,在長大後便再也享受不到。如果她長大後還見到Bing Bong,這才嚇人。這樣看來,Bing Bong其實是個無法擺脫宿命的悲劇英雄呢!他的決定是意料之內,但當下仍被感動至眼濕濕。電影拍得幽默有趣,只是大人會為小孩長大成人的必經(痛苦)階段而受到觸動;人越大,便越識愁知味。所以片末字幕出現了這句話:"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our kids. Please don't grow up. Ever."。

電影有教育意義,令小朋友認識各種情緒,也令家長明白孩子反叛可能有很多原因。Wiley的父母最後終於知道女兒的心情,幫助她走出陰霾。有趣的是,除了Wiley長大,Joy也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