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為自己舉行一場成人禮──《狂野行》


一方墨刻 | 文創生活誌

(這是我投稿到IPPOUMOOK.COM/的文章)

( 《狂野行》Spoiler alert!)


by IPPOU

常聽人說「旅行散心」,心情低落時便出國走一走。

為什麼旅行會有助排解愁煩?是因為可暫時離開傷心地,離開令自己傷心的人?是因為異地風光有助療傷?因為看到世界這麼大,感到自己的煩惱其實微不足道?還是純粹因為可以放下俗務,好好休息一下?

我未試過為了散心而去旅行,但試過幾次獨自出遊。如果為了散心,我覺獨行更有效果,因為獨行提供了靜思的空間,讓人誠實地與自己對話。我亦試過幾次在旅行時發噩夢,潛藏心底的各種鬱結在夢境中一一浮現,化成一幕幕畫面輪番出現;像有醫生為我診症,告訴我我體內有什麼毒素,以便我好好「排毒」。
電影《狂野行》(Wild)的主人翁Cheryl Strayed陷入人生低谷,也選擇了「旅行散心」,但她不是舒舒服服坐飛機出國旅遊,而是選擇遠足,獨行橫跨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的著名步道太平洋山脊徑(Pacific Crest Trail)。沒有野外經驗的她在三個月內走了1100英哩路,完成了從加州至俄勤崗洲的路段。這條山徑艱辛難走,途中經過沙漠、高山和雪地,雖然中途有休息站,有貴人相助,亦有朋友寄補給品給她,但她仍需帶齊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品,獨自面對危險的自然環境和危險的人。

為什麼她要踏上此途?電影透過主角的回憶鏡頭逐步讓我們知道。她摯愛的母親得病過世,她為了令自己忘記傷痛而濫藥、濫交,跌進墮落深淵。她選擇獨行太平洋山脊徑,原來是一時的靈感閃現。她自覺中毒已深,下意識要落重藥治療自己,就像貓狗生病時會自行尋找草藥一樣。因為是急症,她的行動力極強,沒有多想便出發。最後,她亦如願獲得治療。其實,旅途中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事情發生,「高潮位」可能就是她的鞋子掉進懸崖那刻。最後,萍水相逢的小男孩為她唱了一首《紅河谷》,她聽得淚如雨下,然後,她終於釋懷,毅然揭開人生的新一頁。何以她突然想通?

我猜,她走到該處,其實已經痊癒了,是mother nature用不能言傳的方法治好她;《紅河谷》只是為她的旅程畫上句號的一個儀式。其實整個旅程,都是一個儀式,是她的一場成人禮。有些國家和原始部族會為長大成人的孩子舉行「成人禮」,簡單如讓他們穿戴漂亮參加慶典,或要他們離群獨處。儀式,令「長大成人」這件事變得莊嚴起來,比領成人身份證更為令人難忘。儀式過後,他們便是成年人了,享有大人的自由,亦要負起當大人的責任。誰說人過了某個歲數便自動變成大人?單單入戲院看一套三級片或到酒吧喝酒,並不代表你已長大。就像我們的女主角,雖然已經長大成人,但內裡仍是個小女孩。失去母親後,她連人生方向都失去,而婚姻亦未能幫助她(她那時根本未夠成熟結婚)。這次旅程,令她堅強,令她成長。她走出了人生幽谷,不會再走回頭路。

Cheryl邊走邊回憶過去的生活片段,這亦是「排毒」的一種方法。她愛母親,但也像天下間的子女一樣,經常對母親發脾氣。有一幕,她怪母親在艱困環境下竟然能如此樂觀,她自己便笑不出來。我心想,兒女真難討好,無論母親做什麼,他們也看不順眼。有一個樂觀的母親不好嗎?完成這次旅程,Cheryl終於長大了,但人生的挑戰不會停。下一場考試,是結婚生子。現在輪到她要面對兒女的「駁嘴駁舌」了!不過我相信,現在的她會有智慧面對。

圖片:互聯網
文字:芝(愛書人)


16 則留言:

  1. 投稿獲取錄刊登,好事的,寫多些吧。

    我自已之前也有投稿去《香港電影》雜誌,都有四篇獲刊登過(也有擺在我的blog裡)。甚至之前住在香港時,間中都有寫文章在《電影雙周刊》,之後有三篇影評在該雜誌刊登而申請登記金像獎選民,故即使現住在溫哥華,但每年一月金像獎那邊仍有叫我投票,而我也有寄去(即他們叫我,我會投票,但我不會主動去問)。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我朋友設立的網,有多一個平台放自己的文,都幾開心。不過我大部分文都只會在此blog登,這裡是“私竇”。
      原來你的文章登過在《電影雙周刊》,我有機會讀過呢!

      刪除
  2. 一言以蔽之︰勁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唔係勁啊,只不過放多個平台發表。

      刪除
  3. "wild"上映時我錯過了。一直對遊記/旅行小說感興趣,這書早陣子亦已置於「待讀列」,排隊中。

    出遊 (抑或出走?),歷程裡反省、治療、救贖,是旅行小說其中一種典型形式 (旅行作品風格類型不少,譬如 paul theroux 那種尖酸刻薄犬儒風遊記,便又是一種)。問題是,"wild :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之行算是「旅行」嗎?抑或是如妳文中所說的「出遊」?前者似是目的本身,後者則更像一個手段。

    我希望自己以後每次旅行,都(只)是旅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旅行也許並不準確(其實這是行山),但我寫文時的引子用了「旅行散心」,所以後面就順著說下去。如你所說,她更像是「出走」,她這次登山是個手段。(但書應會寫得詳細很多)
      「我希望自己以後每次旅行,都(只)是旅行。」--這樣會開心點。

      想起來,我對Eat, Pray, Love電影和書都沒有興趣,很大原因是書名太像一個套餐名:P。

      刪除
    2. 噢,"eat, pray, love"小說很好看哩,三部曲之中「印度」部份寫得非常深刻,電影則無法道出其精髓。

      此套餐代表了放縱、虔誠、領悟;是層層轉進的三道菜色呢。

      這是出走混和心靈探索的求道式長旅行小說,又是另一個類型了。

      刪除
    3. 那時我只看過電影宣傳,沒興趣,連帶對書也沒興趣。原來是好看的書,現在知道了。:)

      刪除
  4. 好犀利呀. 旅遊 to some degree is to look for romance with a stranger. what come to mind is Before Sunrise. to seek for a moment which you can remember.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又唔係咁諗噃。識到個可以一齊行一段路或食餐飯的人已好好。唔需要係romance。同埋,我好享受果種自由自在ge感覺。

      刪除
    2. 有些年輕人去旅行 — 譬如歐洲行的美國青年 — 他們說,旅行,就是為了尋找靈性、啤酒與性愛。

      刪除
    3. Since the 70s, US kids would spend a Summer in Europe afte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hat is part of growing up as much as having braces.

      刪除
    4. we always want to explore the unknown and hope for something exciting. while traveling, you wouldn't reject unknown opposite sex as much as you would in your own city^^

      刪除
  5. I know you could do it and I am glad that you're doing i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