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陳慧「文學中的真實」講座

「文學中的真實,肉眼不能見,卻能穿透現實;它根本就是在再造現實,是一種將真實事物重新定義的能量。」

前一個星期四去了中文大學參加「通識沙龍--求真X處世」系列講座之「文學中的真實」,由陳慧主講。

到了問答環節,她問我們來參加這個講座,究竟是希望聽到什麼內容的。我心裡說,我是為你而來的。聽你講文學、講閱讀,已經很好。

我邊聽講座邊抄筆記,回家整理後將部份內容列點打出來,並加上一些補充內容。(主持人也有講話,但我沒有記下。我亦不是每字錄下。)


-她從在佔領時期讀的一本書講起。那本書陪著她度過在佔領區抗爭的日子。平日看書很快的她,今次用了約三個月時間去讀這本書。

這本書是小川洋子的《人質讀書會》,說一班人質在等候救援時輪流將自己的人生片段以故事形式講給大家聽。傎得留意的是,「他們思考的不是將會獲釋的將來,而是藏在內心的過去。」陳慧在雨傘運動時,於金鐘的帳幕內看這本書,突然意識到自己就像這班人質,而架綁她的就是香港政府。她說文學是一塊魔鏡,照出在現實世界中看不到的真實。I show you what the world is like, but are you ready for it? 有人選擇不看。(多麼像Matrix啊!)她在佔領期間持續閱讀,是因為閱讀是她生活中最正常的事(她袋裡總有一本書)。我想,閱讀文學作品能令她感到安穩。

-她提到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西西也喜歡這本書)。書中,卡爾維諾虛構了忽必烈和馬可孛羅的對話,談論一個個不存在的城市。陳慧說卡爾維諾以虛構招架現實,自己也靠這本書在香港生活。(是否因為香港已變得面目全非?)
書的摘錄:「城市終必消亡」,「在地獄裡要戒慎憂慮,要保護地獄裡真實的東西」。

-文學和電影都再造現實,是對現實的改編。文學最早教我們世界是怎樣的。

-文學直接擊入你的感情世界。詩能道出你講不出的感受。

-我們一定要對這個世界有所感受。Feel the world's pain, feel the world's pulse.

-看書可以令我們發現自己。有些書可以帶我們進入一個奇特的旅程,之後我們會有所改變。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

-創作人是這個世代的祭司。戲是做給神看的。

-她談過的書/作者包括張愛玲、Jane Austen、《1984》、《變形記》(卡夫卡)、《幻影書》(Paul Auster)和「納尼亞傳奇」(Narnia)系列。她亦提到電影《獵狐捕手》(Foxcatcher)和日本漫畫《最終兵器彼女》。

。張愛玲將現實重新定義。她筆下的人物極其蒼涼,她自己則天真而世故。她的書細節豐富和華麗,大手筆地寫簡單的事。如《半生緣》,故事本身簡單,但她以很長篇幅去寫,用一張大網網著一對男女十八年。

。《1984》裡的世界很日常。卡夫卡的《變形記》也寫得若無其事,好像人變蟲是現實裡會出現的事情。主角變蟲後,掛心的是不能去上班。

。文學的必然性:不可能係咁,但不能不係咁。電影Foxcatcher令人理解「必然」,了解人性。你會慨嘆看似荒謬的結局的必然性。

。《最終兵器婢女》:裡頭的英雄是從人的自身死亡出來的。

。C.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Narnia)系列(魔衣櫥),是在二戰時期寫的。因為倫敦是受襲對象,很多家庭都將年幼子女送到效區。他寫此書是想安慰英國的兒童,帶他們穿越真實,進入幻想世界。

(其他內容太零碎,就不放在此了。)

9 則留言:

  1. 根據王國維的說法,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內心情意有所動,沒寫出來,那不是詩。把它用言語寫出來,就是詩了 (如陳慧說:詩能道出你講不出的感受)。

    文學由客觀詩人所鑄,有生活體驗,人生歷練,才是客觀的詩人(如陳慧說:我們一定要對這世界有所感受)。而詩,可由主觀詩人寫就;如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沒經歷俗世紅塵薰染,文字卻充滿直覺,道盡人間無常。前者是入世的,後者是出世的,卻可震動入世的凡夫俗子的心靈。

    陳慧這個「世代的祭司」呢?自然是客觀詩人了。

    回覆刪除
  2. 很詳盡的報告,多聽一些智者說話,真的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我朋友所說,下班後有這些工餘活動,才不致於太dry。

      刪除
  3. 最終兵器婢女-----估計是手民之誤︰彼女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聽錯了,上網輸入這個書名竟然又有結果走出來,沒有再double-check。是我大意。

      刪除
    2. 小事一樁,不必介懷,其實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漫畫內容的細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