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在加拿大的最大得著


(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是我最喜愛的「移民歌」。)

當年被父母逼著移民加拿大,然後就在那裡渡過我的少年時代,在那裡完成大學課程。


現今回想,我移民的最大收穫,是認識了一班和自己原本的生活圈子很不同的朋友。


如果在香港唸書,順利入U的話,我要到大學時期才會接觸其他圈子的人。而我性格那麼被動,應該只會和本科生相熟,和與自己興趣相近的人做朋友。


但是,在加拿大,我讀過high school。那裡充滿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


讀女校的我,第一個認識的竟然是男生。然後我認識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同學,被人認為是壞女孩的同學,愛搗蛋的男生,家庭複雜的同學。世界突然間大了很多。須知道我中學時讀的女校,學生整體讀書成績都不錯,「差極都有個譜」。當然也有壞女孩(聽聞在學校附近的公園裡用打火機威脅燒另一個女同學的頭髮),但都與我不熟。我更在最純良的那批同學中打滾。如當時的班主任所說,「活在溫室之中」。


但在加拿大,所有朋友都是新相識,一切都要靠自己。


幸運地,我逐漸認識了幾個談得來的朋友,大家常常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才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那麼少。


首先,以往只顧讀書的我,完全不會扮靚,老老套套的,衣著像中童。不單止沒儀態,打扮更經常出錯。於是我的朋友們便不斷教我配襯衣服,教我扮靚。有時候是好言相勸,有時卻是諷刺式的,但都帶著善意。沒殺傷力的女孩,都比較受同性歡迎(笑)。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其他女孩都很重視外表。例如,她們每天早上出門口前都會洗髮吹頭,每天早晚護膚,每星期做一次面膜。


還有,讀書成績不是一切。有些朋友待人接物都很成熟,就算和大人談話也不會找不到話題。還有,有朋友年紀輕輕已每天為一家六口煮兩餐,家務做得頭頭是道。有朋友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很早便為將來鋪路。還有,很多同年紀的朋友已拍過拖,和異性相處游刃有餘。


而我,除了讀書成績好,還懂什麼呢?在家裡甚至家務也不用做。唯有急起直追。


我也不知道「民間疾苦」。不只一個朋友和父親關係疏離,有朋友與後母同住,有朋友為錢發愁。聽完朋友的故事,自己好像更加瞭解世情,但又一知半解,亦不懂怎樣安慰他們。而有些「壞女孩」喜歡與我做朋友,是因為我沒機心,又會耐心聽她們講心事。其實,她們只是行為比較率性,比較喜歡玩樂,比較懂吸引異性,根本不是壞。有「壞心眼」的才算是壞女孩。


有段時間我參加了教會的團契,認識了一班年輕人。我將最熟的幾個朋友全帶了回教會,逢星期五晚聚會。但那間教會是比較保守的,我的朋友都有點受不了。最記得的是有年教會主辦聖誔聚會,朋友盛裝打扮,戴了頂聖誕帽出席,怎知全教會的人都正正經經的,一直唱著詩歌,然後是聽道。就連後來在其中一位弟兄家裡開「派對」時,大家也是斯斯文文的。後來,他們都逐漸離開教會,只餘我和一位好友繼續返團契。但到後來,連我也受不了,放棄了團契,每星期五晚改與朋友們四處去,無聊吹水。返了多年教會,我一直與教會中人格格不入(本身是好朋友的的例外)。我與他們無論怎樣也熟絡不了,但和好友們卻無話不談。
現在回想,除了家庭和感情問題外,大部份的談話內容題都是「呻窮」。我們不會經常去唱K、看戲,多的是喝「波霸奶茶」和「咖啡」,每人幾蚊(加幣)便在人家的店裡坐一整晚。


有時候又會到公園拍照,到海邊兜風,到超市八掛。我們幾人定期見面,大家簡直已變得像親人。


中學畢業後,我入了大學,而他們全都入了college。不過除了見面次數少了外,我們的友誼不變。我在大學裡根本識不到什麼新朋友,假期還是會約他們見面。


那段日子,真的非常珍貴。


那時候沒想到,我們竟會有各散東西的一天。不只是地域上各散東西--有人留加,有人回港,我們都有心理準備--而是心理上的各散東西。我們,已不在是大家最好的朋友,甚至很少聯絡。我現在,只會其中一個保持友誼。不過她在加拿大,我們很久才會碰一次面。


我們幾個的友誼不是未受過考驗。詳情不說,不過我和其中一個,曾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和好)。另一個,則是我的前男友(可想而知對這個group有何影響)。而最意想不到的是,另一個女孩沉迷上教會,再也不出席我們幾個的聚會,甚至十年一度的浪漫約會也因為教會有活動而不來。還有一個在後期才加入我們圈子的朋友,為其中一個朋友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整件事很複雜)。朋友,還是不要牽涉男女感情,友誼才會長久。


雖然友誼不能永固。但是,我永遠記得我們共同度過的那段青葱歲月。我永遠感謝他們教曉我的事!


5 則留言:

  1. "朋友,還是不要牽涉男女感情,友誼才會長久。"------認同,但很可惜,很多時候,男女朋友都是從朋友群中衍生出來的,當然那群朋友隨時隨地都是把雙刃劍。

    我曾找回失散了以久的兩位朋友,非常可惜,結局都是令人歎息的。其中一位,更加連朋友也無法再做下去…。所以,有時過去的,便由他過去好了。勉強是真的沒有幸福的。
    [版主回覆11/27/2012 08:04:43]「很多時候,男女朋友都是從朋友群中衍生出來的」--所以,這種事避免不了。
    是啊,長大了才發現友誼不能永固,很無奈。而我的中學同學,大部份都各散東西,只有幾位還有聯絡。
    以前人比較執著,現在看開了些。

    回覆刪除
  2. 識在微時,當然不就等如朋情會長久。一切隨年月轉變,昔日的死黨,今日只是淡如水的朋友;然而亦無須唏噓,世事本是如此。

    誠如妳所說,那青蔥歲月是最真實的,是心田裡永遠保存的夢。有一天,把它淘出來,仍是暖烘烘。
    [版主回覆11/29/2012 07:23:27]剛剛才見完一位從加拿大回來渡的朋友,不算太熟,也不是有太多話題,但感覺親切。
    是的,曾經有過一段美好(雖然不是完美的)的日子,已經足夠。

    回覆刪除
  3. 人大了, 識見長多了, 就不再那麼執著了,
    友誼講質素, 不是相處時間多才算好友, 日日見反而少了那份舊時味呢
    [版主回覆11/29/2012 07:26:28]我最近反而更信奉朋友要多見,太少見面,人生裡的高低起伏都不能分享,漸漸友誼便會淡。有時與所謂的「酒肉朋友」(一起吃喝玩樂的)相見也很開心。
    或者就算不見,也最好定時contact (電話msg也可,電郵也可)。

    回覆刪除
  4. Very true. Anyway, it seems to me that friendship generally lasts longer than romantic relationship.
    [版主回覆12/11/2012 08:05:10]It depends, 保持友誼需要雙方的努力。好同學讀書時天天見面,所以很容易保持友誼。長大後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大家走的路不盡相同,性格上的不同之處也更加突顯,價值觀也會改變,需要雙方有意識地求同存異,維繫感情。 

    回覆刪除
  5. 有冇朋友告訴妳,現在溫哥華的戲院,已完全被Cineplex壟斷。之前本來擁有三間戲院專放映藝術片及indie電影的Festival Cinemas,一間於年初已執笠,另兩間都在兩個月前被Cineplex吞併了。
    [版主回覆05/08/2013 08:09:57]原來Fifth Avenue(我只記得這間)是Cineplex的,那好有點,仍有些選擇。
    我在加拿大時只會到附近的戲院看blockbusters,冷門些的電影就會租帶(是帶啊,哈哈)和在電視上看,所以不大清楚戲院情況。
    是啊,所以才會在網上談電影。
    [V for Vincent回覆05/07/2013 06:41:37]抗議就沒有,Cineplex旗下的戲院,Fifth Avenue、Park、及唐人街的International Village仍會上些art-house電影,至於VIFF則一定要跟他們租場,但會很昂貴。沒法子,今時今日戲院是很難做的。
    另華語/港產片DVD,賣正版的已剩下兩間(友禾及MAL,但後者都怕且快執笠),基本上都全賣大陸版老翻,HMV也執得七七八八。講真,別說正版,翻版也難做,外間大多都網上download看電影的,DVD生意根本沒得做。
    我身邊的朋友及同事也沒有一位是電影迷,所以我在外面從不會談電影話題的。
    [版主回覆05/07/2013 03:34:06]吓?? 這事有沒有人抗議/討論? 只有Cineplex,太單一。那麼,溫哥華的電影節是否會在Cineplex舉行?他們是否只放Blockbusters?
    (我在加拿大的朋友都不是電影迷,不會看art house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