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不僅是桃姐的故事--《桃姐》

看《桃姐》,最深的感受是:
慶幸香港有許鞍華。


這套電影的光芒集中在葉德嫻身上,以致我在開始看戲時忘了留意導演。但當我看至桃姐入護老院那幕,見到院內眾人時,忽然記起這套戲的導演是許鞍華。這一幕,令我想起《天水圍的夜與霧》裡的婦女庇護中心。


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拍得平實,又拍得好看,可能是許鞍華的特色。她把老人院拍得很有實感,而住客竟然包括一個中年女人,是一妙筆。她的身份令我們嚇一跳,但又合情理,繼而提醒我們,世上有一班不幸的病人,我們平日可能與他們沒有接觸,沒有想過他們的生活和需要。如沒有做過資料搜集,不會想像得出這樣的情節。這裡曲線地提醒我們要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包括不同族裔的人),也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必然的。


這套戲寫的不僅是桃姐,而是老人。我城的老人是否有尊嚴和快樂地度過餘生呢?我們有沒有關心老人們真正的需要呢?看戲後,每次經過護老院,我都會望一望。果然見到一些呆坐的老人,和方便管理但不重私隱的房間間隔。戲內有一位經常想回鄉的阿婆,特別令人感到心酸。桃姐雖然入住護老院,但她算是當中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有人來探她。當少主來帶她外出時,她是多麼的快樂!


這套戲的結尾收得很好,為記錄片式的電影增添一點詩意。最後那幾個鏡頭對我來說最催淚。


我喜歡許鞍華平實的拍攝手法。她拍得像記錄片,含蓄、不煽情,卻又處處見小趣味。就算她拍大明星,拍燦爛的電影行業,強調的不是星光熠熠,而是電影工作者的實務工作和行業生態。


可能看得多風格化和重口味的電影,偶然來一套拍得平實的,感覺就像在大魚大肉後吃一碗白粥,可清腸胃。


提起許鞍華,我便想起香港有一個陳果。他也擅長寫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比許多了一種浪漫感覺。特別是《香港製造》和《香港有個荷里活》,既浪漫亦帶點魔幻。看陳果的資料,才發現《香港製造》(與《桃姐》一樣)同樣獲劉德華出資(更可能因為有他相助電影才得以完成),為他加了分。亦突然想起陳果的《榴蓮飄飄》裡也有秦海璐。陳果真是有眼光!


寫至此,很想追回及重看許鞍華和陳果的所有電影。


想重看《天水圍的日與夜》、《女人四十》、《榴槤飄飄》和《香港有個荷里活》,想看《娛媽的後現代生活》、《投奔怒海》、《去年煙花特別多》和《人民公廁》。


希望再看到這兩位導演的新作!


p.s.  寫BLOG時看資料,發現此片所獲的榮耀如下(來自Winki);
-入圍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為許鞍華首部入圍威尼斯影展的影片。
-獲意大利平等機會委員會的平等機會獎(Equal Opportunities Award),表揚此片彰顯女性和弱勢社群在社會享有同等地位。
-天主教人道精神組織Signis頒發的特別表揚獎,表揚電影傳達服務他人精神信息
-意大利一個權威電影組織頒發名為La Navicella的獎給《桃姐》,表揚電影充分傳達人道精神。
-葉德嫻憑此片奪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殊榮,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香港女演員。
-勇奪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5 則留言:

  1. 許鞍華作品中,我自己最喜歡是《男人四十》,岸西的劇本很深情、很到肉,眾演員出色,我經常推介這齣給人們。
    《桃姐》是非常好看,劉德華和葉德嫻同樣出色,但個人對前者的印象比後者深,主要是他難得能放下明星包袱,平實地演活一個普通平凡人,很自然順眼,非常難得;後者不用說,她一向好戲,故即使演得出色也是意料之內。講真,下月金像獎男女主角,我都是選他倆。
    [版主回覆03/19/2012 06:53:05]我沒寫重看《男人四十》, 因為已重看過。 很好看!
    我也覺得今次劉華演得很好, 很自然。(有一度話佢如果係明星就要keep fit,好好笑)

    回覆刪除
  2. > 很想追回及重看許鞍華和陳果的所有電影
    我都想,尤其是【男人四十】,到現在還未有機會看呢。
    [版主回覆03/19/2012 07:02:53]快些看吧~ 

    回覆刪除
  3. 9號那天早上本想看早場, 才驚覺9號10號頸兩場已經全院爆滿, 唯有看下午的場次。發現去看戲的人不似是一般成日進出戲院的人, 而是一批上了年紀約5,60以上的, 似包場的去看的, 我當時忽發奇想吾知係吾係華仔包場請d 長者去睇既呢?!
    戲內阿宮如花角色多少似是個笑位, 其實都係諷刺老人院有很多都是當盤生意來做, 所謂愛心都係見仁見智, 我都幾欣賞許導演寫菜姑娘一角。她很有心思, 菜姑娘的口音讓我們知道她是內地來港的新移民, 同樣家人不在身邊, 她與院內的老人家一般有家人卻在大時大節的時候也要一個人的過, 在院裡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孤獨的。她這角色也有一點讓人有想像空間的。
    戲內堅叔也讓我感覺一些長者問題, 中國人一般避談長者感情需要, 心理或生理方面, 不過ann用了比較輕鬆的輕輕帶過似的。戲中的中年婦人, 的確是告訴觀眾不是年紀大了才要進老人院的。現在香港的療養院資源很短缺, 護老院已經成為政府療養院的back up的了, 這說法實不過的。ann這電影似在說主僕情之外, 她其實也是在說社會深層問題的。
    [版主回覆03/19/2012 07:08:21]是啊。今日《明報》有許鞍華訪問,講的正是老人問題,和許怎樣看「老」這回事。她說蕭芳芳教她遇是嚴肅沈重的題材越要用輕鬆的方法去看。一件悲劇,要經過昇華才能吸引觀眾。她這個方向很對!
    我也覺得菜姑娘那段寫得好,事實上每個配角都有一段故事,導演只給我們見到少少。
    許還說她覺得拍老人最重要是拍他們的特寫,並要同等對待每個大小角色,不能只將他們當背景。她真的很有心!
    (我的父母去看早場,老人票十五元,有很多老人家排隊去看呢~)

    回覆刪除
  4. 充滿社會關懷,真實得有幽默,有黯然失落的感覺。如你所說拍得像記錄片,含蓄、不煽情,卻又處處見小趣味。
    [版主回覆03/27/2012 02:11:38]是套好戲!

    回覆刪除
  5. 住老人院的是患腎病的中年女士而不是她媽媽, 這劇情有點令我意外。唏噓的是大家都陸續離去了, 護老院跟醫院不惶多讓。
    我喜歡看平實的電影, 比較接近現實。也想看《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呢~
    [版主回覆04/09/2012 01:13:13]我喜歡看戲劇性強的電影或科幻題材的電影(可以脫離現實嘛), 但也喜歡看平實的電影。這套電影戲劇性不強, 卻有很多小趣味、特別的人物和細節, 吸引人看下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