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意想不到的感動──黑光劇Aspects of Alice


雖然Lonely Planet作者不推薦看黑光劇和木偶劇(特別是黑光劇,作者覺得表演幼稚可笑), 我還是去看了。上完Petrin Hill、去完修道院, 又冷又濕又累, 就算到餐廳喝了熱湯吃了個蘋果批也沒補不回, 開始頭痛。最初只是輕微頭痛, 我還是在舊城區四處遊走, 看未看過的建築物。但黃昏後, 我頭痛加劇, 但又不想回旅舍, 因這是我在布拉格的最後一天了。於是我便想看一場表演, 可順便坐下休息, 甚至閉目養神。在木偶劇(歌劇+木偶表演)和黑光劇中我選了黑光劇。一來我不太懂欣賞歌劇,而且由木偶演未必能令我有耐性地看兩小時。二來上演的那套黑光劇叫Aspects of Alice, 我以為是改編Alice in Wonderland(後來才發現他只是靈感來自Alice in Wonderland)。就這樣,我誤打誤撞地買了這套劇的票。想不到,這個我沒甚期望的表演竟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動。


劇場附近只有Haagen-dazs一間食店,在未開場前,我便走進去吃Muffin和喝熱朱古力(難不成還吃雪糕),並吃了一粒Panadol,然後匆匆入場。座位很多,但排得很密、行距很窄,一定要事先上廁所。


黑光劇,是在漆黑的環境下用布幕、螢光顏料等做出種種奇幻的效果。例如演員在天空飛舞、打轉,是由躲在她身後的布幕後的人/器材幫她做出的。所以戲一開始,劇院便關燈,令場地全完漆黑。四周全都是遊客,他們都很興奮,而我只想著休息。


這種「特技」不斷重複,看一會便有點悶。我在每幕開頭看演員今幕的道具是什麼,表演是怎樣的,然後便閉目休息,等待下一幕,因為知道演員在每幕中會不斷重複一組動作。


在這種狀態下,我真的睡著了一會,也因為吃了藥的關係,在中場休息後,頭痛便消失了。


第二幕,我得以精神地看。表演沒有什麼情節,主要講魔術師引領小女孩Alice進入奇幻世界後,Alice所遇到的神奇經歷。包括在空中飛、與巨人玩,有開心的時候,亦有無故傷心的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很隨性。Alice雖是小女孩,也是由成人來演的,是一個身材很好的長髮女郎。


無論Alice開心或是傷心,佈景都色彩繽紛,令人看得愉悅。雖然有童話感覺,但表演中穿插了一個真人錄像,黑白畫面,紀錄了一個婦女在家的日常生活。


(含黑光劇Aspect of Alice的重要內容:開始)


魔術師在帶Alice進入樂園後便消失了,後來再次出場。這是台上有兩個Alice,面對面。令我(及在場觀眾)意想不到的是,台上的兩個Alice突然開始脫去上身衣服,赤祼相對。後來其中一個Alice離開,變成Alice與魔術師相對。


這劇的演員台詞,只做動作。但在這場脫衣表演,我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那就是Alice長大了。在笑與淚的交替中,Alice已長大成人。她離開了孩童的樂園,進入成人世界。這時,所有在樂園中的有趣人物都不見了。她自覺是一個女人。當兩個Alice相對,她看到了自己已變成大人。當她面對魔術師,便是她談戀愛的時候。這一刻是新鮮的、神奇的。布幕上的是阿當與夏娃的影像,喻意他們結成夫妻。


然後,舞台上變成以那段黑白錄像為主。我們看到一直在做家務的婦女結婚、生子、衰老……


這就是人生吧。從彩色變黑白,從繽紛變平凡,最後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因為Alice童年的片段是分幾幕演出的,但她長大的情節卻在一幕內急速地發生,更令人感到生命短暫。有說長大後,時間便會過得很快。



(含黑光劇Aspect of Alice的重要內容:結束)

此看似平凡,但卻出乎意念地觸動我。我想是因為她說出了每一個女子的故事。本劇的配樂十分動聽,帶起了整套劇的氣氛。甚至只聽配樂,已不期然地感動。事實上從脫衣那幕開始我便開始眼濕濕──不知是因為配樂動聽、身體虛弱或因為我也是一個女子。


劇場內有CD賣,我很後悔沒有買下。


散場後,情緒仍久久不散。不過既然頭痛已好,我便繼續逛舊城廣場,直至十一時多才回到旅舍(同房還擔心我呢J)。這是我在布拉格的最後一夜。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又冷又濕地參觀修道院


旅程的第三天是最辛苦一天。冷,一早便下雨。


我與一班小學生一起乘坐纜車上Petrin Hill。爬上Petrin Hill上的Petrin Tower,便是俯瞰布拉格的最佳地點,也被稱為拍攝布拉格的最佳地點。可惜到山上時雨勢轉大,還要經過一個公園才到達那個塔。那個登上鐵塔的路只有鐵架保護,沒有牆。在又冷又下大雨的情況下,我與很多旅客一樣放棄登塔。然後我便尋找在這個山上的Strahov修道院,為的是看修道院裡的古老圖書館和神學廳(旅遊書上的照片非常漂亮)。


旅遊上寫得很簡單,說在山上可遠觀修道院,但我到達時卻看不到。應該要登塔才能看到吧!我向鐵塔職員問路,對方只答在塔的右手邊。我便往職員指示的方向走,走了一會,是堀頭路。然後我猜要穿過公園才到,於是向回走。穿過公園後,一邊是下山的路,另一邊是一幅牆,但修道院仍不見踪影。四周沒有人,我沒人可問路,於是又走回鐵塔,這次改為問鐵塔旁的小食店內的職員,才問出要往山下走十五分鐘的路。幸好我剛看到一班人也走那條路,才放膽跟著走。好笑的是,過了修道院的入口,我也不知道,又走了好一會冤枉路,最後才走到。


進入修道院範圍是一個院子,看不到任何特出的建築,一時間也不知哪棟是修道院。我便先找洗手間。到達門前,才見到洗手間旁是圖書館入口。不過圖書館中午休息,不能內進參觀,我便再深入院子看看有沒有其他景點。最後終於給我發現修道院!那座修道院的大門關了,看上去沒有開。到詢問處一問,才知道也是中午休息時間。這裡的指示牌不顯眼,也沒有人招待遊客。很多旅客只站在詢問處旁避雨,好像完全沒有到修道院參觀的意思。習慣了香港積極地做生意的模式,這次全自助的體驗令我有點不慣。不過我不是一直嫌現在的遊客地區太商業化的嗎?為何還介意一時被忽視?


到了修道院的重新開放的時間,大部份避雨的遊客都離開了。反正圖書館還未開門,我又冷得要命,不去白不去,便一個人開門走入了修道院。參觀修道院的票價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參觀修道院的票,另一種可以多參觀一個畫展。我不知畫展的來頭,只覺得辛苦來到,應該什麼也看,便買了全票。修道院內很清靜,四周白雪雪的,乍看沒什麼特別。但我走著走著,來到了一間長方形的大房間,猛抬頭一望,便見到了一幅舖滿整個天花板的壁畫!畫的是一場在河邊舉行的盛宴。畫裡有很多人物,包括盛宴主持人耶穌、享受盛宴的賓客以及招呼賓客的待應和小朋友。原來這是修道院的飯廳!壁畫內容配合了飯廳主題。不過,修士不是吃得很清淡的嗎?


布拉格的建築就是這樣,常常外表平凡,內裡堂皇,禾桿蓋珍珠。


之後我看了很久畫展,離開修道院後雨還未停。我再買票(又要買!)進入圖書館和Philosophy Hall。原來圖書館只讓遊客站在門外觀賞,只有買團體票的人才能入內參觀。我付了約港幣四十元入場費,就只能站在門外。要拍照還得另外付費。我才不付呢!反正有圖片可看。


另一間房──Philosophy Hall正在裝修,不開放。但他們沒圍板,而是特意讓遊人看到他們的裝修情況,好像想證明他們沒講大話似的。吹漲!


雖然這裡處處收費,價錢不太化算,但我仍然多進貢一筆錢予他們──我的布拉格書便是在圖書館外的紀念品店買的,價錢比外面賣的便宜。他們總算有些良心!






這是Winter Refectory(冬季飯廳)。 


Strahov Monastery (1149年建立)。很多遊客過其門而不入。整個修道院只得幾個人參觀,格外寧靜。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玩具博物館:可愛與詭異


我地係:英!明!神!武!


喵喵喵喵喵喵喵…… 牠們是小丑的俘虜。


這公仔很有中國特色。


立體身,平面頭。


詭異......



加幅可愛的公仔圖來舒緩一下。中間的小熊最搶鏡。


很喜歡這些洗白白的熊仔。


博物館的二樓有一個很大的Barbie展覽。不過我對Barbie興趣不大。這是未完成的Barbie。


未成年的Ken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玩具博物館:民生篇


車站前





有教育意義的玩具,可以用來作愛國教育。 



這些玩具讓人瞭解工人的工作情況。



修築鐵路的工人。



Mary has a little lamb...



Mountain scenery, tin, Rock & Graner, 1875

玻璃反光拍得不清楚,但這卻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玩具。原來它是鐵皮做的!這麼大的鐵皮玩具十分罕見!我想像自己回到古代。最後我還買了明信片。


這幅相清晰很多,有興趣可看:http://www.columbia.edu/~beecher/prague/Toy_Museum/0600/toy_museum_0.html


 


記九天歐遊:參觀玩具博館


玩具博物館是旅程中其中一個令我充滿驚喜的地方。


在布拉格的第二天上午,我與剛認識的同房台灣美女空姐一起到城堡區遊覽。我們在設計典雅的咖啡室吃了一頓豐富早餐,再乘電車從舊城區到新城區,再一路上山至城堡區。


因為沒有導遊,地方又大,我們到達時很迷惘,不知要到哪裡去。而且我在今次旅程中發現,很多皇宮的外表都是樸素的,內裡才金碧輝煌。到達城堡區的廣場,除了地標St. Vitus Church外,便看不到有什麼特別建築物。我們到遊客中心看,裡面擠滿了人,好像要報導賞團才可到皇宮和博物館參觀。這是台灣空姐留在布拉格的最後一天,她比較心急,我也不想排隊,便自己遊覽。我們看了換兵後,便一直走向黃金巷。黃金巷裡面有一間著名的藍色房子,是卡夫卡的工作室,我很想去看。可惜因維條關係,整條黃金巷封鎖了。這次到布拉格,有兩個卡夫卡的景點都在維修,一個是黃金巷,另一個是他曾居住在內的One Minute House。真不好運!


旅遊書說,從玩具博物館的一窗口可望到黃金巷。玩具博物館旅遊書內有介紹,卻不是個重要景點(後來才知道這個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玩具博物館)。入場費約35元港幣。不過我本身有興趣看古典玩具,而且為了一睹黃金巷真貌,拍個照,也值得入場參觀。於是我和空姐便付費入場。


本來我以為可以很快看完,怎知一見到那些古舊的玩具,我便著了迷。這些舊玩具讓我看到歐洲(不只是捷克)從前的房屋、住宅的大廳、廚房、廁所、火車站、課室等,與舊照片的作用一樣,帶我回到過去。它們不像照片般像真,反而帶給我豐富的想像空間。


我逐件細看那些玩具,看得很慢,比同遊空姐慢上幾倍,最後更要她等我。真不好意思。在這半天與人同行的遊覽中我發現我是「慢遊者」,我非要慢慢看才能滿足。沒錯我是貪心的,想看的地方很看,但我卻不喜歡匆匆走過。


離開博物館後,我與空姐坐一個寒冷的公園內吃涼掉了的麵包,再討論行程。她想到市集買東西,我則心思思想回頭參觀St. Vitus Church內部。結果我提出分道揚標。如果是與朋友一同旅行還可以商量行程;如果是萍水相逢的話,那就隨緣好了。


也幸好我回頭參觀St. Vitus Church,那是這次行程中我參觀過最美的地方之一。


分享一下玩具博物館的照片:



正門



洗手間



背景是洗手間,前面的公仔卻像躺在公園裡的草地上一樣。



舊式廚具




小朋友房





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兇殺案可以選在這裡上演。


噢,忘了提黃金巷:


遠處的藍色小屋便是卡夫卡當年的工作室。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過於喧囂的孤獨》


去布拉格前,來不及看卡夫卡,先看了另一位捷克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作品--《過於喧囂的孤獨》。


這是一本充滿詩意的書,封面上節錄了這句話--「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


這篇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年輕俊男,戀愛對象也不是美女。主角是一個在廢紙工場處理廢紙的中年漢,名叫漢嘉。他的工作是將被遺棄的廢紙扎成一捆捆,放進壓力機裡擠壓,繼而焚燒。


漢嘉愛書。當他見到被棄掉的圖書,他或會帶回家看,或會在看後將之捆得整整齊齊(他為書做棺材),為它們舉行莊嚴的葬禮。


這本書篇幅不長,只有130頁,由第一句開始已充滿詩意。儘管作者寫的是廢紙、是粗漢、是吉普賽人、小耗子(老鼠)、蒼蠅和糞便,他都寫得像一首詩。整本書就是一首美麗的長詩,是作者寫給書的情詩。


他的主角是低下階層人物,混身骯髒,狀似瘋癲,但他他有高尚的情操,他是個懂得愛的人。


與其艱辛地尋找適當的語言去描述這本書,不如將我喜歡的句子節錄下來,希望你們能感受到此書的奇妙。


我誠意推薦此書給愛書、愛文字的人。



......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地嘬著,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裡,不僅滲透我的大腦和心靈,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騰,衝擊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我在無意中有了學問,現在我確知我的大腦是一堆被壓力機擠壓得嚴嚴實實的思想,一大包觀念,我掉光了頭髮的腦袋是灰姑娘的核桃。


我相信在那樣的時代,當一切思想都只記載在人的腦海中時必定格外美好,那時倘若有人要把書籍送進壓力機,他就只得放入人的腦,然而即使這樣也無濟於事......


下了班我也是心神不屬,掉了魂似的走回家去,一路上默不作聲,深深地沉浸在冥思浮想之中。我穿過街道,繞過電車汔車,走在書的雲霧中...... 我夢遊似的在綠燈下過了馬路...... 我只是邁動兩條腿走著,身上泛出一股啤酒和污垢的臭味,但我臉上含笑,因為皮包裡裝著我晚間要讀的書,期望著它們將會告訴我迄今我尚不了解的有關我自己的一些事情。


後來,這成了我的彌撒,我的宗教儀式,這些書我不僅每一本都仔細閱讀,而且讀過之後還在我打的每個包裡放一冊,因為每個包我都要給它裝飾打扮一番,必須讓它帶著我的個性,我的花押。

......我讀書既不是為了娛樂,也不是消磨時光,更不是為了催眠......


我聽見水泥地下面老鼠的叫喊和哀嚎,在首都布拉格所有下水道裡兩個鼠族在進行著瘋狂的戰鬥,爭奪城市裡所有下水道和陰溝的統治權。天道不仁慈,在我的上面和我的下面,生活也不仁慈,我心裡也不。


今天我開始用上百張浸透了水的梵谷的大幅複製品《向日葵》裹包,因此每個包的四面都閃著金黃和橘紅的光彩,襯著天藍色的背景,這就稍稍緩解了壓力機裡死耗子、耗子窩和腐爛紙團泛出的那股子臭氣......


......我永遠不明白主任為什麼這麼不喜歡我,為什麼老是端出這麼一張可怕的臉相來對著我,彷彿這是他長久以來特地為我準備了的,這是一張憤怒的臉,充滿了痛苦,由我造成的痛苦,這張臉每次都像現在一樣使我深信自己是一個面目可憎的人,一個不可救藥的下屬,只會給高貴的上級製造該死的麻煩......


我站在陽光中喝著啤酒,望著查理廣場上的人流,全是年輕人,年輕的學生,每個年輕人的腦門上都佩戴著一顆星,年輕人是英才的幼芽,我看到他們眼中迸射著力量的光芒,我也曾迸射過同樣的光芒,直到主任說我是蠢貨。



P.S.除了卡夫卡,我覺得布拉格還應該推廣這位作家。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會見」卡夫卡

卡夫卡被捷克人變得很俗氣。在布拉格,到處都見卡夫卡。卡夫卡的名字被用於咖啡室和書店,他的肖像則被印在水杯、T-shirt、環保袋、磁磚片、啤牌等商品上。卡夫卡為人低調、內向,想不到死後被如此利用。

雖然我如此說,但我亦忍不住買下了卡夫卡的明信片、環保袋和紀念小書。布拉格有一間設計旅遊商品的公司聰明地將卡夫卡漫畫化,將商品變藝術品,我覺得比用他的照片效果更好。

我買了卡夫卡的Letter to Father,我對他的父子關係很感興趣。

我也到了他位於新猶太墓園的墓,與他聊聊天。


Fun Explosive
設計的卡夫卡圖像,是否很特別?


"... you have worked hard your entire life, sacrificing everything for your children, especially me; as a result, I have lived 'like a lord', have had complete freedom to study whatever I wanted, and have had no cause for material worries, indeed for worries of any kind at all; you demanded no gratitude for that-- you know 'the gratitude of children' -- but still you expected at least some sort of cooperation, some sign of sympahty; instead I have always hidden from you in my room, among my books, with crazy friends, in extravagant ideas; I have never spoken to you openly, I never came to you in the synagogue... never showed any sense of family, I never took an interest in the shop or any other concerns of yours... and while I don't lift a finger for you (I don't even get you a theatre ticket), I do everything for friends."

--卡夫卡的父子關係,與現今的父子關係並無不同。原來每一個年代的父親和兒子都會出現這種磨擦。



卡夫卡的墓。他與父母合葬。生前關係疏離,死後卻葬在一起。有人獻花,有人獻硬幣。我沒有準備花,所以獻上硬幣。


如果不是他的好友Max Brod對他的遺言陽奉陰遺,我們便不會認識卡夫卡。


墓園內的林蔭道。



卡夫卡的三個妹妹都在二戰時死於集中營,十分悲慘。卡夫卡早死,不用經歷二戰,是不幸也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