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談情說愛

有一天在麵店吃下午茶,聽到不遠處那張枱有男聲在說"我愛您",還重複說了兩、三次,聲音一點不像示愛。我嚇了一嚇,連忙望向他們--只見到三個男人坐著,手上拿著馬經。原來,有隻馬名叫"我愛您"。
(噢,寫這些是否離題?)


*                   *                   *
我最喜愛的小說男主角,是金庸筆下的令孤沖。中國古時沒有男朋友/女朋友的,我猜他會是個好丈夫吧,只要妻子不過份管他。最喜愛的女主角呢?唔...... 一時間竟然想不到。我猜是《小婦人》的女主角Jo吧,為人爽朗,喜歡寫作,獨立自主。


*                   *                   *
我不太好愛情片,看得不多。近幾年最喜歡的是《Love Actually》。近期看了《Pride and Prejudice》,也覺得不錯。覺得古時的男女談戀愛真是爽快。跳幾次舞、到對方家吃幾次飯、在庭院散散步,就這樣見幾次,如互有好感,又大致門當戶對的話,男的便到女家求婚。覺得簡單有簡單的好。


*                   *                   *
《我愛紐約》內我最喜歡的故事有兩個。其一為一對恩愛老夫婦的生活片段。他們慶祝結婚周年紀念,兩老攜手"遠行"。路本不遠,但還是讓年紀老邁的他們走得吃力。他們邊走邊碎許念,狀似惡恨恨地打情罵俏,對白惹笑,劇情簡單卻溫馨。另一故事是一對經歷一夜情的男女,分手後的第二天,他們各自回味昨夜情景。本來只是玩玩,對自己、對對方,都一點信心也沒有。想不到的是,對方竟然如此難以忘記;於是有意無意地,他們又回到昨夜遇見的那條街。這片段拍得很有氣氛,表達了都市人的寂寞。


*                   *                   *
愛情小說,我最喜歡看亦舒的,亦因為她,對愛情和生活的瞭解多了。聽過一些對她的批評;有些人以為她只寫情情塔塔,有些人則因為她筆下的男女主角皆是俊男美女,便以為她寫的愛情故事很膚淺。我猜批評是來自對她的作品不熟識的人。其實亦舒小說的題材多樣,包括愛情的本質、現實的殘酷、窮家子女在社會掙扎求存、移民生活、生兒育女、華人歷史,甚至外星人。


我的愛情觀,近以亦舒的短篇小說《有人喜歡涼》。最欣賞的男角,不是家明,而是某本書內開餐廳的仁兄。


*                   *                   *
愛情小說,現在連亦舒寫的也不看了。改為看其他種類的書。不過不用擔心,愛情是人生一大重要元素,就算看偵探小說也會涉及愛情的,比純愛小說還好看。最近也看黃擎天的短篇愛情小說,喜歡他不只講愛情。(http://hk.myblog.yahoo.com/kingtin-island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Happy New Year~


新年第一件大事,家裡的電腦壞了,還壞得很徹底。

壞得好!可能是提醒我要多做家務,多看書和多寫作,不要常再在網上耗時間。


祝各網友萬事如意,笑口常開,身體健康!


新年新氣象~ 有情人終成眷屬~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X女廚房之煮齋


一直想學煮齋,覺得齋是"大人"的餸菜,懂煮齋是成熟的表現!

就算其他菜都煮得普通,但如果弄一碟南乳粗齋出來,也可以唬唬人吧。
(自小開始煮餸給全家人吃的朋友,不要笑我...... )

於是,我看了星期日明報Stella So媽媽的菜譜,再加上從雜誌剪下的名廚江獻珠的"溫公齋"食譜,便決定將二者結合,因應方便程度和自己口味改變材料,製作屬於自己的齋。


來不及浸冬菇,便只用草菇吧;Stella媽用黃芽白,江獻珠用節瓜,我便兩樣都用吧。Stella媽的食譜有銀杏,江獻珠的沒有,但銀杏要剝殼,那就不要銀杏吧!


到街市買餸最好,買多少也可以,不用被包裝限制份量。


到了街市,才發現,知道哪些食材在哪裡買很重要。瓜菜魚肉我知道分類,但雲耳呢,雲耳應在乾貨檔買還是在藥材舖買?怎樣揀靚雲耳?顏色越黑越好嗎?越大塊越好嗎?還有支/腐竹,兩者到底有何分別?我想買新鮮的,但滿目都是乾的,於是又要找一段時間。還有金針,金針究竟屬於什麼類別?為何在賣豆腐泡的地方見不到,在賣雲耳的地方也見不到?金針與雲耳不是很friend的嗎?但,我又不想開口問人,我怕金針在眼前我也認不出;我寧願自己發現。到這個時候,我才去想,金針究竟是什麼來的?金針是怎樣長出來的?我不大吃金針。但煮齋,沒理由少了它。


另一個問題就是,應該買多少?買一兩?二兩?原來最難的不是煮,買餸也很考功夫,幸好街市比超市有人味得多,不懂也可以問。我本來也不想問的,但見眼前一年輕女士也向檔主問了多個煮食問題,令我壯了膽。但其實,我向檔主說的只是:"我要一人份量”而已。買鮮腐竹說要一人份量,買雲耳、豆角也說要一人份量。街市的檔主們也見怪不怪。


最後,我在一間藥材舖內買了金針和雲耳。我不好意思只買一人份量的金針,所以雲耳是留待見到金針時才一起買的。


昨天下大雨,要撐著傘,還要走來走去找材料,買完餸後我已經有點累。可能在這個時候意志力薄弱,我竟被不遠處的一個賣肉丸類的檔主招到他的舖前,試吃他的魚蛋,更被他說服用"超平價"買了一堆魚蛋和魚片,還讓他塞了一張卡片。付錢後我才想,我本來並沒有打算買魚蛋的,我平時在家也不會煮魚蛋來吃,但為什麼手上會有一包?難度是被催眠?整個過程,我都像夢遊似的。算了,幸好只是買魚蛋。魚蛋可以用來下麵,一定有機會吃的。


在雨中,幾經辛苦回到家,便將有食材攤出來,愉快地浸浸洗洗切切,再跟著食譜的指示去做。


第一次煮齋,過程還算順利。煮食其實充滿樂趣。只是,放南乳下鑊的時候,不知道應該放多少。我沒有跟著食譜的份量去煮,只是大概;反正煮多了可帶飯上班,所以不怕量多。我見我的材料比食譜上的圖片要多,所以便放多些南乳。

結果,這個菜是失敗了。最失敗不在於調味,而在於更嚴重的問題--不夠水。在最後關頭,將所有處理過的材料倒在鍋中蓋鍋燜後,因一時不察,竟讓食物黐了底!我一發覺有異樣,即熄火,發現黐底的主要是粉絲和豆泡。幸好受影響範圍不廣,大部份還是完好的。不過,自信心已受打擊。

沒有人試食,由自己做評判,評語是:太乾、不夠味、節瓜與雲耳不夠軟。味道完全比不上我平常吃的齋。優點是:煮了很多,可吃三餐,比在外吃慳了錢。(這究竟是否優點??)

故事教訓:我喜歡煮餸,但最好不要越級挑戰。其實用三、四樣材料弄一碟齋也是可以的。一煮便要煮這麼多材料的齋,簡直不自量力!現在煮得不好吃也要吃三餐,是名符其實的自作自受!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灰闌》


我是7A班戲劇組的支持者。所以,知道他們有新劇上時,連演員陣容也沒有看(知道劇本由一休翻譯及改編已足夠),便召集朋友去看了。


這套《灰闌》改篇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 – 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高加索灰闌記》是一個"兩母爭一子"的故事,靈感來自中國戲曲《包侍制智賺灰闌記》。故事是說兩個母親爭奪一個孩子,鬧上公堂,由包青天來審案。她們一個是孩子生母,令一個是假的,但都說孩子是自己的。包青天於是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圈,請孩子站在中間,兩個母親一人一邊各拉孩子的一隻手,誰能把孩子拉出圈外就判孩子歸她。結果假母親出力拉扯,親母怕拉傷孩子,不敢用力拉扯,包青天因此知道誰是生母。


《高加索灰闌記》是此故事的改編,增添了很多情節。這次愛孩子的是養母,而不是生母;判案的地方官也有一段古,並加添了對"土地歸屬"問題的探討。


7A戲劇班的《灰闌》,是由中國劇曲改編再改編的故事,將場景從高加索帶回中國,但時代卻設定在群雄互奪君位、長期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卑賤的婢女古如紗,把夫人走難時留下了的獨生子拾回來,捱盡苦頭地把他撫養成人。怎料,夫人卻在多年後突然出現,並要求取回這個可以承繼貴族財產的唯一子嗣。"(來自《灰闌》新聞稿)。


此劇的序幕是香港的菜園村事件,也不用多說,就是政府要收回菜園村土地來建高鐵,有居民接受政府的賠償方案,有居民則堅持不遷不拆,兩幫人在討論/爭執。這個序幕的格局有點像中學生表演話劇,令事前沒做資料搜集的我有點擔心,以為全套劇會加入很多菜園村事件的訊息;我怕一切講得太白了...... 但不久後,便證實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真的只是一個序幕,之後時空便轉移到古代,《灰闌記》正式開始。(後來才發現原來《高加索灰闌記》也有這樣的一個序幕,講述兩幫人爭奪一個山谷的土地權。其實序幕與頭兩幕看來不相關,但最終卻隱隱結合在一起--兒子/土地應判給誰?一休將之改編為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菜園村事件,很高明。)


故事由一個衣著現代的說書人向我們講述。他時而向我們講故事,時而讀出主角的心聲。"這樣很騷擾啊!"我心裡想...... 原來我又"大鄉里"了!原來布萊希特是特意安排一個說書人講故事,製造疏離效果,不讓我們太投入角色們的悲喜,而是鼓勵我們冷靜地思考戲劇的社會意義。是否接受這種做法真是見人見智。不過,我發現說書人還是有作用的。角色們的對白比較生活化,但當說書人引導角色們說出的心底話,那些話語則像詩一樣,非常典雅美麗,應該是原文直譯;如果讓角色直接讀詩的話,可能會顯得格格不入。不能這一刻還在說著廣東口語,下一刻便諗首優美的詩出來啊!


除了有過這些疑惑外,我是全情投入戲中的。這劇的一切都做得很出色,以小提琴演奏的配樂十分動聽,角色們的形體動作很生動,服裝很酒亮,燈光與佈景也營造出氣氛。演員方面,最突出是女主角阮煒楹和男主角歐錦棠。女主角古如莎她心地善良,重情重義,個性堅毅;在愛情上她勇於表達,但又不失女兒家的點點羞澀。阮煒楹演得很好,她說話的聲線很能表現她的個性,當她諗詩時也不突兀。男主角歐錦棠演一個外表胡塗,但內心有正義感的地方官沈石德,外冷內熱,角色很討好。他的演法與女主角不同,女主角是有生活感的演出(不知怎形容),他卻需要以誇張的肢體語言來突出角色,有些段落更運用中國粵劇的表演手法--造手加唱戲。他演得揮灑自如。


為什麼我喜歡7A班戲劇組?是因為他們獨特的表現方法、創意和活力。他們"回歸文本",著重的是劇本和表現手法。最印象深刻是看他們"花火六月"系列的《六月雪》竇娥冤),三個人(大約)演出全劇所有角色,有個不重要的角色,他們索性以木偶代替。最重要的是台詞,是故事,而不是佈景、服裝(不過《灰闌》的服裝是講究的)。有一幕是三個人圍圈走,邊走邊諗對白--是所有角色的對白!很精彩。


今次7A班也表現出活力,感到他們是放膽去試用不同手法。整套劇有富現代感的白話,亦有文雅的近似書面語的對白,有數白欖、有諗詩、唱歌、唱戲,佈景與道具有虛有實。他們沒有play it safe,很好玩!但他們也沒有亂來;一休在場刊中說,他們對戲中對白的文雅程度,對周朝的風俗習慣和歷史都有研究。(如那時的人稱結婚應為結"昏",那年代已有夫婦"離婚"。)


雖然此劇用了這麼多表現手法,又有一位"說書人"去令你的感情""疏離",但此劇仍令人感動。在亂世,那位養母差不多犧牲一切才保護到孩子,為了這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朋友,她連愛情也要放棄。當沈石德問她為何不讓孩子跟生母享受榮華富貴,而要跟著自己捱窮時,學識不高、不擅詞令的她不懂回答,但內心卻如此想:


若他穿上金鏤鞋
善良本性必活埋
勢將為非與作歹
踐踏黎民心術歪

從此心腸硬如鐵
最終天地也誅滅
從此地位比天高
目中無人罪滔滔

即使要捱盡飢餓
待人有禮心祥和
即使要面對黑夜
光明磊落目不斜


這比原本故事中的生母與養母之爭高了一個層次。跟著富貴卻麻木不仁的生母,他會逐漸沾染貴族的陋習,他會忘記窮人的艱辛,心會變硬。跟著愛他的養母,他會學懂仁義禮孝。


土地應判給誰?我想土地應判給能善用那土地,善待土地的人。



*                 *                  *
p.s.西西也有一改編自包青天《灰闌記》的短篇小說,由小孩子的角度出發講這個故事。被成人爭奪的小孩雖然已開始懂事,卻一點做不得主。照理他知道誰才是母親,他已懂開口叫母親,可是卻沒有人將他的話當一回事。而他也質疑包公的妙計未必奏效。如果養母有機心一點,說不定可以壓倒單純的生母,奪得孩兒。他也質疑為何一定要將他判給生母。究竟應該怎樣判,可否由他決定?


p.s.有人說過評劇是寂寞的,很多時候劇評出街,劇卻已經演完,未必有機會再演。大眾可能永遠也沒機會看回。我只恨我寫得慢,來不及看完即寫,不能再叫多些人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