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浮生路》: Kate與Leonardo

以下仍然會提到《浮生路》劇情:


前兩篇講《浮生路》的blog內容很沈重,現在讓我講講別的輕鬆一下,就講演員吧。


雖然喜歡寫電影筆記,但說來慚愧,我不懂分析一套電影的拍攝技巧。


有人說某套戲剪接好,我說”是嗎?”,然後無言,因為根本沒留意。


劇本、燈光、音響、配樂...... 這些元素,我不懂逐樣抽出來評論。我看戲時可能只識分到是feel good/feel bad。如電影的某個元素特別突出(無論特別強還是特別弱),我才會留意到。


至於評論演員的演技,我也舉手投降。對演員演出的評論,我常聽到兩極意見,彷彿大家看的不是同一套戲。可能某些角色讓演員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或角色討好,便容易讓人察覺他演得好吧。而且,演員的魅力與演技也常常被混為一談。(看一個演員的演技,其實也是主觀的嗎?)


同樣地,我也許只能分辨到極差與極好的演出。當我喜歡一個演員時,雖然會對他們拍的某些電影失望,但仍是會高興看到他們出現。


我喜歡的演員有很多,Kate Winslet與Leonardo Dicarprio是其中兩位。


Kate是從Titanic才開始認識的,Leo則始於多年前的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s。


先講Leo。因為近期太喜歡Kate,讓我忘了原來我也很喜歡Leo。為了補償,先講講他!


我看他的演出其實不多,除了第一套電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s外,就是小半套Basketball Diary, 小半套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Romeo+Juliet和較近期的Catch me if you can, Aviator和Blood Diamond。


見過Leo演反叛少年、痴情的羅密歐和Jack、高智的騙子,以及幹盡冒險勾當的種種角色,今回是我第一次見他演一個正常的平凡人。


朋友曾說她只喜歡“幼齒”時期的Leo。


見慣激情狂傲反叛浪漫的他,今回他卻只是演一個普通男人,我有點不慣。


石琪評演員的演出時,常說他們”表情很好”。我用來形容演員的詞彙也很有限。只能說Leo靚仔,有魅力,"表情很好”。他的表情豐富,充滿感情,能感染到我。是否因為他演的角色大都是充滿激情呢?


在《浮生路》中,他演譯了Frank的多個方面:少年時的瀟灑,與妻子吵架時的煩厭、狂怒;引誘女同事時的風騷、自信;得知自己將移居巴黎時的得意洋洋;被現實打擊夢想時的掙扎與無奈...... 他的眼神愈來愈複雜,到最後,只餘悲愴與無奈。


見到他如此,我也很無奈。在電影Aviator中,到最後他也痛苦萬分,不過他是Howard Hughes,他曾經風光過。但在這套戲中,他徹徹底底是一個平凡人。


他好像要告訴你,無論少年時期多麼反叛不?,到長大後也要為生活而妥協,也要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奈。這才是真實人生。


但我心底裡,還是膚淺地渴望看精神不死的浪漫英雄。我不要再看變回真人的Batman,幼稚可笑的Spiderman,內心滄桑的Leo!請給我再找一個Jack來吧!



至於"肥溫",第一套看她的演出便是Titanic,之後看過小半套Heavenly Creature(很年輕的她!)、Sense and Sensibility、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Holiday和Little Children。她是一位吸引我眼球的演員。即是如果銀幕上有人和她同時出現,我會集中看她。在電影Holiday中尤其明顯。


Kate給我一團火的感覺。火熱!感情澎湃,充滿愛與慾(與肉--與她不時的大膽演出有關)。她常演出感情豐富的角色。有她在,便不會悶。


在《浮生路》中,她卻慢慢的由熱變冷。


電影開頭還是熱情如火,到登台表演、計畫巴黎之行和與丈夫吵架時也是激情十足。


但到她心灰、心淡時,人便漸漸降溫。到最後變得像一縷幽靈。


最令我深刻的其中一個場面,是兩夫婦大吵完畢後的第二天,她像沒事人似的為丈夫煮早餐。一直露笑臉的她騙倒了丈夫,但在她離桌攪拌雞蛋的時候,她卻面無表情,只是狠狠地一下一下打著蛋。她的這種轉變,觀眾即時察覺了


窗外綠草如茵、風光明媚;燦爛的陽光,卻照不進她的心。


她演得很好,可是,我卻懷念熱情如火的她。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浮生路》II

......續前篇


但是,你問我是否覺得April無風起浪,幼稚可笑,是否覺得她不值得同情?


不,我不會深責她。


因為我在某種程度上也像April,我也有一個難以說明的夢,我也不甘心就這樣過一生。


在我這個年紀,不是應該將全副心思放在事業上,或者去進修,以期更上一層樓嗎?不是應該多儲些錢,為將來打算?不是應該捉緊一個人,確定自己在不久將來可結婚生子?不是應該為一生鋪好路嗎?


為何我還是這副德性?為何我還是用很多時間來看戲寫blog?為何我還是想去流浪?


有朋友說我想去流浪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就正如有人說April想去巴黎只不過是希望生活中有一些刺激,希望為婚姻帶來一個轉機。可能是吧。但我管不住我的心,正如April無法走出死胡同一樣。


甲之熊掌,乙之砒霜。April最渴望的,偏偏不是過穩定的中產生活。她對生命的要求不只是這些,她要刺激和火花,她要過精彩的人生。


那些不支持他們的朋友,一就是滿足現況的人──他們有衣有食有穩定收入便已很滿足,不會去想其他(這沒有什麼不好),認為他們放棄一切去冒險十分愚蠢;一就是還記得自己曾有過夢想的人──其實他們是多麼渴望像April夫婦一樣跳出平淡無味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也年輕過,也曾覺得自己是特別的人;只是在社會打滾多年兼兒女成群後,他們已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April夫婦的逐夢而行映照出他們自身的平凡,令他們記起自己失去了什麼。


所以那位鄰居太太很不安。她要知道April夫婦的決定是對還是錯。如果證實他們的冒險是對的,她會一邊羨慕他們,一邊為自己的人生感到遺憾。如果證實他們的決定是錯的話,她便會慶幸自己做了對的選擇,會繼續滿足於現有的生活。(都說,不快樂緣於比較。)所以,當她的丈夫肯定地說他覺得April夫婦這個決定愚蠢極了,她便即時放下心來。不過,又同時為著這個美夢的遙不可及而感到心痛。


我開始明白,為何我不喜歡看別人的遊學日誌,特別是那本講述一個香港女孩坐帆船在海上浪遊三年的《任我帆遊南半球》(宣傳語是”$0旅費X青春“!!)。因為,我不是April,我知道我沒有勇氣做同樣事情!


                                


這套電影令我讚嘆的地方,是它所描繪的人性很真實。我明白April的心情,我明白Frank的軟弱,我明白他們身邊的人在想什麼,我明白他們每個人的行為。雖然AprilFrank是電影中人,但當他們吵架時,我好像身在現場。這種場面,我彷彿也經歷過,就好像被罵的人是我一樣。


電影開頭時我嫌電影將道理說得太白──因為起初Kate Winslet太滔滔不絕地講理論(不過,知識份子確是如此的)。不過到了後來,電影的訊息已不是透過言語來表達的了。在電影後段,April變得無言,只面無表情地吸著香煙;Frank只餘淒愴無奈的眼神;地產經紀女士的先生則以一個簡單動作,替無數忍耐著婚姻的男士發了聲。



           


 


《浮生路》I

《浮生路》的女主角April Wheeler年輕時便嫁了一個好丈夫。她在舞會中第一次邂逅Frank,那時他言談有趣,充滿活力和自信。他們很快便相戀結婚,與一對子女住在近郊一間漂亮的白色大屋中。Frank在一間大機構工作,收入穩定,April甚至不用上班工作。這種生活,其實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April卻不快樂。

April的志願,是當一名女演員。可是她一直也沒有受到賞識,後來更連表演的機會也沒有。丈夫為了家庭,天天早起趕到城裡上班;工作沈悶,同事無趣,令他漸漸失去個性。


她與Frank本來深深相愛,婚後卻擦出了另一種火花──動不動便吵架。Frank好像離她愈來愈遠。


歸根究底,也是生活逼人。Frank每天過著刻板的上班生活,不變得實際無趣才怪!在又一次吵架後,April痛定思痛,記起丈夫曾說過很喜歡巴黎這個城市,說巴黎很有趣。既然現在的生活如此磨人,為什麼他們不能放下一切,到巴黎去闖一闖?


他們年輕,有點積蓄;到巴黎後April可以找一份秘書工作(聽說法國的秘書人工很高!),丈夫則可以休息一下,做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他本身有才華,困在死板的辦公室工作實在浪費了他。那時候,丈夫可以找回自我,一定會變得快樂起來。


April如是想。


在我最美好的想像中,Frank可能會成為一個自由攝影師,攀山涉水為國家地理雜誌拍照,樂在其中。他也可能成為一個畫家(Leonardo在Titanic中不是很會畫畫嗎?:),小有名氣,不時開畫展,過著多姿多彩的生活。他們兩夫婦,會重新恩愛起來。


這個夢太美好,美好得有點不切實際。可是?


他們放棄一切到了巴黎,April可能找不到秘書工作,要做餐廳侍應;Frank賦閒在家,與世隔絕,又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什麼才華,漸漸變得與社會脫節,愈來愈自卑;子女不適應學校生活,變得頑劣難教。最後錢漸漸用盡,Frank被逼出來工作,卻只能找到一些低下工作,天天埋怨太太當年提出這個建議……


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情,他們在美國的舊鄰居和同事,可能會幸災樂禍,想必會在茶餘飯後笑說:“我一早便覺得他們’戇居’!那時候Frank還一副得意洋洋的嘴臉,現在還不是要向現實低頭!”較慈祥的便會說:“唉!真替他們可惜!苦了孩子……”


你問我,我也覺得他們的計畫不經大腦。April只是聽說在法國做秘書人工高。但到了法國是否有人願意請她做秘書,她想也沒想過。她可是要負擔四個人的生活費呢!如果丈夫過了幾年也一事無成,那他們一家怎麼辦?April顯然沒有考慮清楚。更重要的是,到了法國,她與丈夫是否會回復恩愛?其實也沒有答案。


 


待續......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尋歌

有一首英文歌, 多年前曾經熱播,無論我去到哪裡也聽到,但卻從未聽厭過。


我不知道歌名,不知道主唱者,只記得旋律。歌詞我只記得兩個詞: "snow"和"my pleasure"。


近年,不知怎的,很想重聽,卻不知道從何尋起。


這首歌應該是90年代的hit歌,我想很多人聽過,偏偏我又不好意思問人。


在You Tube尋是最方便的,但我只記得旋律,怎樣開始找呢?


因為我一直以為是一些當年很hit的band唱的,於是去找當年的流行鎊。試聽一些看來有點像的歌。


但找得很辛苦,也找不到。有些歌的風格甚至與這首歌相去十萬百千里。


我也找到一個網站,是可以憑你哼出的旋律找歌的,不過要用咪。


因為我不急著找,所以就放下不理。


想不到,剛才無意中聽到電視播這首歌,我立時跳起望向電視營幕。


原來是賣雜錦碟的廣告。營幕上閃過"Kiss... Rose Seal"幾個字。就只一閃,已跳到下一首歌了。


我立即憑藉這幾個字,上Youtube找歌。一找,便找到了。都說這首歌曾經很hit。


現在我可以聽了又聽,聽了又聽了。


(原來這是電影Batman Forever的主題曲,不過我沒看過這套片,所以不知道。
另外,我甚少聽英文歌,真的好想再隊能令我沈迷其中的樂隊。我喜愛band sound,各位有沒有好介紹?)



我還想尋另一首歌。不過這首歌很難找。


是很多年前Giordano的廣告歌,賣的是那時他們顏色七彩繽紛的Tee系列。主題是"Giordano is my color",好像是由倫永亮作曲作詞的。


那首歌只有短短幾句,但卻很入腦。我那時想,如果我每天都聽到,可能以後都會記得。


想不到,我真的直至現在也記得。


這個廣告很平凡,廣告歌又不是流行曲,我想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也不會有人將之放上網上了。


而Giordano,現在的風格完全變了,不再平民化。


就讓這歌存在於我的腦中吧。


~~後記~~


想不到, 很快已經有blog友找到了這首Giordano的廣告歌,十分厲害!!! 謝謝你!!!!!!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goldsong13.htm



出多一題,就是我記得以前看過無線的一套電視電影,由毛舜君主演,演一個盲女。劇情說她和一個原本想騙她的小孩子成為了好朋友。那小孩子最後好像因為救她而犧牲了(之類),死前說要捐眼角膜給她。毛毛在整套戲中都要”反白眼”演出!有沒有人看過?


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怎樣寫小說:小說創作十二講》



近期連續看了兩本教人寫小說的書。


首先是匯智出版,王璞寫的《怎樣寫小說:小說創作十二講》,另一本是臉譜(台灣城邦)出版的《卜洛克的小說學當》(原書名是Telling Lies for Fun & Profit, 作者是美國著名偵探小說作家Lawrence Block)。


我很少看教寫作的說,想不到,兩本書都如此好看!


這兩本書,不一定要學寫作才看。我覺得只要喜歡看小說的人,都會喜歡看。


先講前者--《怎樣寫小說:小說創作十二講》。


作者在書內老實地回答很多人的疑問,那就是:”寫作不是講天分嗎?那怎麼能教?”


王璞曾當小說編輯,看過無數小說投稿。她說她當年得罪過不止一位朋友,就是因為她看了他們的小說稿後直言相告:”你好像缺少寫小說的某種素質。”

那麼,是什麼素質呢?


她說,那是”一種能夠勾動人生經驗去與某一特定素材結合的靈感,以及能夠將素材與人生經驗彌合的技巧。這兩種東西中,第一種需要天分與經驗;第二種不僅需要長期的學習,也需要天分。”


她認為,”如果沒有天分,也有可能成功。不過那就是有些小說家寫了一輩子小說也只是匠人一個的原因。缺少天份也能寫出小說,但那些小說總是使人有一種遺憾之感,故事完整甚至動人,文字流暢甚至生動,可以打動人的腦袋甚至心靈,卻無法產生那種純屬感官的快感...... 缺乏天分寫不出這種能給人最高層次享受的小說。”她還抵死地加一句:”不過大多數人讀小說並不追求這種享受”。


講得很好,但我也明白她那些朋友想揍她的心情。


寫小說是一門藝術,”藝術不可言說”,但藝術還是有規則可言。所以,她說她只可以教導寫小說的普遍規律和技巧。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便需要天分。


不過,她認為不要抱著功利主義心態去學寫作。學習寫作技巧,就像不想當職業歌手而去練習唱卡拉OK的人一樣,可以是一種享受--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對小說的觀賞力也會提高。


說回內容。王璞以十二講,講述小說的要素、類型、主題、情節、結構、人物、風格和語言等等。每一篇包含兩至三個小節,內容扎實,寫得簡潔到位。她以大量小說作例子說明,中英美法日的小說都有講到,最後更列出五十多本參考讀物。足可見她本身就是個小說癡。


列出書中幾個要點/我喜歡的地方:


”它們(指經典小說)的作者都是一些淡化真假之間界線的大師。”


”為了誘導讀者進入小說家所創造的虛擬世界,小說家必須把假人假事寫得像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在小說中成了一種類似於誘餌的東西。”


”所以曹雪芹若九泉有知,看到了那些偽學者偽作家們對<<紅樓夢>>所幹的事,想必會哭笑不得。他們千方百計作的所謂探隱索微的工夫,正是要把曹雪芹花費十年心血搭建的空中樓閣拆毀......”


”關鍵是給素材注入情感與生命,即是'化虛為實'。”


講故事要舖排情節,不是一路順著講便可以。要把故事改造成情節。
”情節是將故事解構再拼裝的結果。依照著該篇小說的題旨,哪裡多說,哪裡少說,哪裡省略不說;先說哪個細節,後說哪個細節,都有精心安排。目的是突出故事的重心,達致作家預定的效果。”


作家會以一些手段對原始故事材料作增刪及強化弱化處理:
(1)鋪墊 (2)剪裁 (3)填補 (4)依小說重點調節敍述順序



我認為,寫作像設計,也像做菜,都是要在眾多材料中選擇合適的材料,決定以什麼比例和次序拼湊在一起,以期達到最佳效果,成為一碟出色作品。不過,就像王璞所說的,很多作家寫作時根本是憑直覺,最佳的寫作狀態是跟著感覺寫下去。我想,就就像學武功一樣,先學招式口訣,再”忘記”招式。但王璞也強調”任何直覺都來自於對某一事物爛熟於心的了解...... 只有了解規則才能改造規則。”當規則爛熟於心之後,才可拋棄。


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感到王璞對小說很有鑑賞力,要求亦十分高。這是一位嚴師。


下一篇,會講另一位風格完全不同的老師--卜洛克。


(這一句好像講古佬說的”請聽下回分解”,天呀~)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內地新聞:20元拍山寨版《紅樓夢》

我常說香港人不懂得玩,玩又玩得不認真。


香港人懂得吃,很會唱K,喜歡行山、做gym和參加各種興趣班,會開派對狂歡,會去酒吧喝幾杯,但就是不大懂得玩。


可能是平日工作太辛苦,太忙碌,生活擔子太重。放假時看看戲行行街吃餐好的已很滿足。

在報紙見到這段新聞(還有照片呢),「嗤」一聲笑出。不是恥笑,而是覺得很有趣。這四川青年竟懂得這樣玩,還能發動全家齊齊玩,很「雷人」!

看導演訪問,見到這一句:

「春節晚會照例不好看。我就說拍,結果全家人興趣來了。於是開始化粧,說到服裝,我才佩服我媽,就一張被單,林黛玉的感覺就有那麼一點了。然後把高中語文書拿出來,翻到林黛玉進賈府那一課。就開始拍啦。」


哈!

香港人,可能會講一句「o徙時間!o吳好發癲啦」了事。

最好笑是還有網友作出「專業評論」呢~


網上有導演訪問: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18964/2008/10/21/882s2289114.htm


 


《明報》報道:
20元拍山寨版《紅樓夢》


(明報)2月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20元人民幣可以拍電影?四川瀘州市青年陳維實,利用農曆新年家人團聚的機會,以被單窗簾做古裝,投資20元拍出3集「自編自導自演」版《紅樓夢》,其中《寶黛釵初會榮慶堂》、《探寶釵黛玉半含酸》兩集已製作完成並上網,另一集《慰秦氏鳳姐露真情》不久後也將上網。他表示,拍《紅樓夢》可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還讓家人感情更親密。


《華西都市報》報道,陳維實是重慶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的學生,因所學的專業是多媒體設計與製作,加上家人對《紅樓夢》非常喜愛,所以他便趁一家人過年團聚時拍攝該片。由於所有演員都是家人親戚,使用的是自購手提攝錄機,3集影片只用了一盒DV帶,總投資20元。飾演林黛玉和王熙鳳為其兩個表妹,陳的父親則飾演賈雨村,今年才讀小學4年級的表妹演黛玉。劇中服裝均由陳母設計,用一張被單及窗簾改成古裝。除了在家中外,還到瀘州百子圖文化長廊、忠山公園及重慶的瓷器口古鎮取景拍攝。


迄今有200多名網友欣賞過這齣山寨版《紅樓夢》。網友「蘇蘇」表示,「天上真掉下個林妹妹!林妹妹瘦了,真的愈來愈有韻味了!」但網民「吸血鬼」則批評,「劇中『賈雨村』說了一口川味普通話,不符原著風格。」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追女仔95之綺夢》


年初二,扭開電視,亞視正在播《追女仔95之綺夢》。

我懷疑有多少女性喜歡看"追女仔"系列。本來我是一點興趣也沒有的,不過多年前曾在朋友家看過這套《綺夢》,覺得好看。想不到現在可以重溫。

我沒有看過其他"追女仔"系列電影,但覺這套戲出奇地純情。


劇情講述車房仔劉青雲愛上平易近人(當然亦美麗動人)的富家女張敏。雖然家境不配,但他仍打算以誠意感動她。他沒錢買她最喜愛的紅玫瑰,於是苦心在天台種滿玫瑰。但就在他準備送花的那天,卻目送張敏與父母乘車離開家園,之後音訊全無。


劉此後發奮圖強,與日本公司合作開發他發明的汔車引擎,終名成利就。但是,他卻一直忘不了張敏。這麼多年來,他不斷請各地私家偵探打探她的下落,卻沒有收到任何消息。

但在某一次平常的行家酒會中,他竟再次遇上她。張敏依然漂亮可人,但卻已嫁給外籍商人王敏德。原來當年她家生意出現問題,舉家遷往外國,幸得王敏德幫助才度過困境,更順理成章嫁了給他。

等了這麼多年,在劉終於能夠與張匹配時,張卻已為人妻,令劉感到情天霹靂。

這時候,宴會中突然有一個"特異功能"大師出現,聲稱可以幫人進入美夢,內容任你主宰。在夢中,你想見誰,就可以見誰。於是,劉在他的"發功"下發了一個"綺夢",回到送花給張的那天,將事情逆轉。他成功地送花給張敏,成功地阻止張敏與家人離去,彌補了他上半生的遺憾。

只是,這個夢實在太美妙了,他捨不得醒來。就算大師向他索價每發一次夢收一百兩黃金,他也要每天發一次美夢。

發這些綺夢令他大撒金錢,精神萎靡,但他仍著魔似地繼續要夢下去......

故事情節還有一些有趣的轉折,在此不提了。


            *      *      *


很多人不喜歡看港產片,想是因為有很多港產片製作粗糙,過份胡鬧,情理不通,演員演技不濟。


笑片本是港產片強項,耐何令人笑其實不是這麼容易。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好看,可惜不是每個導演都是周星馳。

我不知是市場關係還是製作人缺乏信心,這套電影明明是一套愛情小品,卻硬要將之變成笑片,在多處地方加入笑位。但笑位其實不是太好笑,不合理的地方很多...... 不禁令我想,是否因為故事本身有太多漏洞,為了避過審判,所以才採取不認真的講故事手法?


胡鬧/不合理的地方如:在小車房工作的劉,本身寂寂無聞,但無端有一天,就像天降財神一般,有幾位日本生意人上門來要買他的引擎,最後近一同合作開發!特異功能師父最後好像變了一個"邪僧",胡亂殺人......


有人說,喂看港產笑片還要論他是否合理,是否太過認真?但是,我覺得這套戲的橋段其實不錯,所以才會認真地拿出來講。(話時話,如果這樣說,是否表示評港產片要自動降低標準?)


我想講的,是夢。

拍夢境,可以天馬行空,可以很好玩。


但是,在可以大肆發揮的夢境鏡頭,電影去得不夠盡.。


在夢中,劉可以控制天氣、場景和出現的人物。導演也有營造夢幻感覺。如張敏這一刻站在劉面前,下一刻消失了,之後再從一個不可能的地方冒出來。這是夢中會發生的事。這地方如果處理得好,是可以描述劉在該刹那突然醒覺這只是場夢,但又要逼自己相信這個夢。劉好像已作出一點努力,我不肯定。但這個意念真的很好,我一邊看,一邊替他難過。


不過,既然是夢,其實可再玩瘋一點。現在的夢中場景,就只是他們的舊居而已。而且,既然這個夢的本質有點邪惡,導演可營造一點詭異氣氛,也可引導觀眾思考,自己會否情願發一個長長的美夢,也不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如只將夢場當作"笑位"和"浪漫位"有點浪費。


我想,這套電影,如果精裝起上來,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 (那不等於"精裝追女仔"? )

雖然作出種種批評,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套電影。怪不得張敏情願鬧雙胞胎也要重拍。

想不到,我竟會被一套"追女仔"系列電影感動。


(太久沒寫blog, 這篇寫得很吃力......仍然改不了長氣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