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星期四

”窩心”電影推介--再見阿郎, 朱麗葉與梁山伯

劉青雲與吳鎮宇都是我從他們的電視時代起便喜歡的演員。劉青雲是一見鍾情,在不太懂事時看無線的《大運河》,不懂欣賞滿面鬍鬚的梁朝偉,卻喜歡了李世民皇帝。自此,無論歷史書說李世民怎樣軾兄,我也得他是好人。看《孖仔孖心肝時》注意力中在他身上(雖然主在周星馳身上)。不過到了《大時代》時反而不懂欣賞(這劇的劇情和思想太成人,那時候看不懂),不過印象深刻就是了。

吳鎮宇則是有魔性魅力的人。小時候看電視時已認得他是奸仔,對他己有印像。到了《公私三文治》(?)時他終於做一個正常的角色。不過他真正發揮魅力是拍電影的時候。就算是一套不怎麼樣的電影甚或是爛片,有他在,便生色不少。他演有極端性格的角色時最好看。

他們拍過黑幫片、警?片、笑片、愛情片,在眾多電影中,有兩部我特別喜歡。一部是劉青雲的《再見阿郎》,另一部是吳鎮宇的《朱麗葉與梁山伯》。兩部電影有相似之處,都是小品電影──簡單故事,簡單人物,淡淡的筆觸,卻有濃郁戲味。

在《再見阿郎》中,劉是剛出獄的過氣黑社會大佬。出獄後租了一個房間住,打算找回舊日兄,東山再起。他的包租婆是單親媽媽黃卓玲。劉衝動,惡,但其實內心不壞,又重情義。黃卓玲玲外表溫和,其實很堅強,獨自撫養幼小的兒子。他們的感情發展很含蓄。劉粗聲大氣兼脾氣壞,但外柔內剛的黃不知不覺軟化了他。另一方面,粗暴雖然不對,但劉爲兩母子出頭,確是大快人心。此片含蓄地表現出劉的改變-由不怕死的爛達達,到學會了自愛和忍耐。很warm

《朱麗葉與梁山伯》是一套帶著灰調的電影, (記憶中)吳鎮宇與女主角吳君如極少對話。吳是一個古惑仔,如是一個因患過病割去了乳房而自卑的女人。他們偶然相遇,又相濡以沬, 在共同照顧黑社會大佬的兒子中,彼此產生了特別的感覺。不是一家三口的一家三口,讓他們享有借來的溫馨。

兩部電影都是淡淡的小品,兩部電影中所有演員都很用心去演。 是因爲難得碰到好劇本吧!牛精的劉很好看,心腸好的吳也很好看。兩部電影都令人有窩心感覺。

                 *                                                  *                                              *

窩心這個詞我很少用,因有點肉麻,不過,在此就用一下吧!

芝芝的窩心影推介:(一時想起的)

About a Boy(單親插班生), 武士之一分,Moonstruck(月滿抱佳人)I am Sam(不一樣的爸爸)……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

再談電影中的暴烈女性----《墮落花》,《玻璃少女》



(此文包含《墮落花》,《這個殺手不太冷》及《玻璃少女》劇情)

我所看過的有關暴烈女性的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Luc Besson(洛比桑)的Nikita (墮落花)。這套戲的女主角一出現,便成爲經典了。我還記得,女主角一出場,我的帶一個反應便是----吓,這個蓬頭垢面的女人是女主角?(可能那時我還未看周星馳的《食神》)她o拍了藥,神智迷糊,還一槍射向一個警察。這樣的一個壞人是女.主.角?這根本超越了我以往看電影的經驗!

之後,女主角便被捉去執行死刑。政府的秘密組織看中了她的一點什麼,竟放過她,改而將她培訓成負責暗殺的特務人員。在訓練過程中,她與“教練”產生了微妙的關係。滿師後,她要執行真正的暗殺工作了,但她卻交上了一位對她很好的男朋友,她要向對方隱瞞身份…… 究竟,她能否“做好呢份工呢?”

這套影片拍得很有風格,很有特色,新聞說這套戲的整個橋段被一套港產片抄了,照足劇本來拍──是否梁琤做女主角的《黑貓》呢?

《墮落花》的成功之處是情節特別,角色獨特,也有很多令人難忘的經典場面,如:女主角在嘗試逃走時被教練一槍射向腿部,教練進她那花喱花碌的監房時爲免再次被暗算而要先探頭張望,女主角在進行畢業試時所遇到的考驗,她在與男朋友旅行時要在廁所內裝槍和殺人,兩個男角的相遇等 全都令人印象深刻。

洛比桑另一套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我在戲院看的!〕也是如此風格化。女主角同樣叫人難忘。大家該會記得女主角跟殺手學拿槍的片段,她扮明星叫殺手猜的樣子,她的內衣短褲,她捧著槍去找仇人卻在廁所內遇到仇人的片段吧!愛喝牛奶常拿著一盆植物的殺手,與愛聽交響樂卻殺人不眨眼的警察也令人難忘。

港產片當然也有暴烈女性,但我看得不多。常在影碟舖看到林健明的《社女》,但她光頭裸身的樣子我受不了,所以沒有買來看。《童黨》也有壞女孩,但主線在男角身上。《無人駕駛》,《老泥妹》等壞女孩影片我也沒看過。但我卻看過黎妙雪的《玻璃少女》。


《玻璃少女》的女主角與《四分鐘》(香港國際電影節影片)的女主角一樣,同樣擁有一張不漂亮,卻有性格的臉。她有一大把頭髮(很少電影女主角有這種髮型),眼神冷冷,樣子倔強。片中她令我最深刻的有兩幕──一幕是電影開場不久,我便見到一個紅衣少女拿著摺櫈衝向一個在前面走著的“師奶”,二話不說便揮向師奶的背脊。這個女孩瘋了嗎?她爲何如此做?在下一刻,電影才倒敍回之前所發生的事,告訴你“點解”
。另一幕是不懂游泳的她,因爲個性倔強,在男友與好友的爺爺面前和衣躍下泳池(穿著T-shirt牛仔褲呢!很重!)。差點沒頂的她撥動手腳,拼命掙扎。男友想跳下水救她,卻被爺爺阻止,因他知道她如此固執,必定會學懂的。(學游水最緊要不怕水!)這一幕最讓我難忘的,是她落水前的一個眼神──她坐在池邊,回頭望一望男友與好友爺爺,眼神閃爍,充滿了義無反顧的自信。就這一望後,她便立刻跳進泳池。老套點說,這就是春青!(我也想拍這麼一套電影,用以紀錄青春,可惜沒機會…… :P

原來我心目中的好電影,是味道濃烈的電影。不一定得影評人稱讚,甚至不一定要合理,甚至可以有瑕疵,但一定要令我難忘。

P.S. 《玻璃少女》的導演是女性(黎妙雪)。這電影很特別,令我很有感覺。吳嘉麗與劉以達演一對夫婦,有出色的演出。劉以達今次不是演喜劇,而是演一個寂寞,對老婆沒有感情的男人。他在戲中有一段令人難忘的“個人表演”。爺爺羅烈的角色已看破世情,他對女主角的了解比其他人來得多。原來他以前慣做奸角,真想不到!Shine的徐天佑(拍這電影時他用真名)演女主角的渾噩飛仔男友,演技自然。女主角不出名,但獨特的氣質令她演來很貼切。


芝芝的芝娃娃童年

阿拔在網誌內說了她的肥肥苦況,令我禁不住要寫一寫我的瘦瘦苦況......

現在時興纖瘦,但我覺得人要有一點肉才好看。我一向羨慕有健康膚色健美身形的人,而不是蒼白纖瘦型。

我其實不是真的很瘦,只是臉較瘦(瘦長)和手臂幼。但很多人只會以我的臉來判別我瘦不瘦。其實我不是過瘦,只是面和手較瘦吧了。僱偏我瘦是先瘦面的,我又不是瓜子臉,面一瘦便不好看。而且這個臉型,配長直髮不太好看。加上我的頭髮很難搞,很煩!

說說童年時的瘦瘦苦況。小學時我長得瘦小,是班內頭十名矮的人(女校),加上我的性格,總給人很弱小的感覺。我曾在乘巴士時看到有一個女人的手臂很幼,像一枝竹,覺得十分難看,我怕我大了也會是這樣,所以常常望著自己的手前臂,祈禱著”要肥D要肥D要肥D”。

前臂幼,戴首飾便不好看。首先不能戴硬的手鐲,因大大手鐲更會顯得手臂幼。手鏈和手錶也要揀幼帶的。很型的大錶我戴在手,上便只看到錶面,看不到錶帶。無端少了很多選擇,型不起來。以前更不敢穿中袖衫(現在敢了),那些手袖過長(即遮著大半截手臂)的短袖衫穿起來也不好看。最慘是有時穿得不好看也渾然不覺。見到有些女星穿著大裇衫,著得很靚,但我便穿不到了。現在夏天時較喜愛穿無袖衫(不是背心),感覺最舒服。

以前一到夏天便去游水,去離島,曬得一身黑。又黑又瘦又天生鬈髮,自覺似第三世界的飢民和越南難民(兒童身份證相很似),永遠像營養不良,永遠被人叫我吃多些。試過被親戚說我像乳鴿,也試過被不相熟的Auntie說我像芝娃娃狗,很侮辱呢!

很羨慕有著豐腴前臂的人,戴什麼首飾也好看。怪不得愛著黛玉的寶玉見了寶釵白白的手臂也心動!


2007年4月19日星期四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暴烈女性(二)

《爛公主》與《十四才》這兩套電影比《四分鐘》消極多了。《爛公主》有點像實況電影,情節不強,主要是四位女孩生活片段的剪輯。一開場便見到片中最惡的有點像麥當娜的女孩在巴士內無理打人(只因“唔順超”)。之後見到只有約十歲的小女孩與朋友抽煙。再來是她們因“爭仔”而找人尋仇,來自俄羅斯的新移民女孩不斷地踼著另一女子的肚,一腳又一腳又一腳……

片中的十歲女童的成長背景如何,電影沒有描述,但想必也是沒有人愛,沒有人管的。她在夜店內跳艷舞以及勾搭老男人的一場最令人慘不忍睹。另一位女角也沒有任何描述。電影只集中描述新移民少女與最壞的麥當娜少女(她快要坐牢)。麥當娜少女家裡有母親和母親的男友,但她得不到任何愛和溫暖。她天性反叛,爲了不想坐牢而不去報到,過一日算一日;爲了錢可以搶去朋友的提款卡;甚而偷去母親男友的手槍……她做任何事都不顧後果,結果不但連累了好友,更令自己走上不歸路。片中她一直的表現都很強,直至被母親趕出家門,才流露出一絲軟弱;最後她一個人碰到仇家,便再也強不起來……

電影對新移民少女著墨最多。俄羅斯的新移民都愛玩在一起,偏偏她與德國的壞女孩做了朋友,更爲了維護朋友而被警察警告,令父母對她失望,也被她的族群排斥。電影沒有說爲何她不與同鄉玩──可能是她不被家人了解,也可能是她有一夥野性的心,不想循規道矩做父母安排的酒店打掃工作。

這套電影的景物是灰色的街道與灰色的建築物,“配樂”是主角們常玩的鞭炮聲,對白的二分一是粗口與有味笑話,主角們像是一刻不吸煙也會死……  看得人很灰。看完後,很慶幸自己的少年時代不是這樣度過。

《十四才》這電影橋段很吸引──一個在十四歲時被老師輕責後一刀捅在老師身上的少女,長大後竟會選擇做老師,並要教導十四歲的學生!電影有著這樣吸引的情節,但是電影並不易明。首先,但是,導演拍攝時有某種風格,就是鏡頭常影著角色的背面、手和腳。或是石階邊,讓你看到路過的人的…… 腳。老師在改簿,你見到的只是老師改簿的手,而看不到她的頭。老師在點名時,所有學生都不理睬她,你也只會叫到老師的身體,而見不到學生的樣子。

這部電影裡的人物都很壓抑。學生不會公然地挑釁老師,只會寫字在黑板揭發老師;少女的母親不讓她繼續上最喜愛的跳舞班,她也不懂與母親交涉,只不斷告訴同學她沒有任何課外活動;男主角小時候的鋼琴老師令他失去學習興趣,他長大後便用更粗暴的言語去打擊學琴的學生;女主角被老師責罵,她一句話也不說,卻會拿起刀子刺向老師(片中的另一學生也是這樣)…… 是否日本人是一個壓抑的民族?什麼都收在心裡,一是不去表達,一表達便會傷害別人。(香港的學生大都較“外露”,多會壞/頑皮得令老師頭痛。不像此片的學生,陰陰沈沈,在沈默中帶著威脅。)

不只如此,片中很多人都像有精神問題。其實片中除了女主角外,最少有三個人都應去看心理醫生。暴力鋼琴老師見到學生沒有鋼琴天份,彈了一些可笑的音符出來,竟會狂笑不止;他在洗衣店內被告知衣服上的血跡洗不掉,竟在店員面前仰天長嘯(低音,monotone)數十秒。一位對學生粗暴的老師因學生犯了小錯,便大力刮學生的臉,又忍不住刮自己的臉,一下又一下輪流打。一位女學生最愛用心理方式欺負別人。女主角雖說想逃離過去的陰影,正面面對一班十四年歲的學生,但她喜歡燒紙碎以及渴望燒掉小動物的癖好仍在……

這套電影節奏緩慢,又難明。是我不懂欣賞嗎?是我不懂導演的用心,錯過了眾多隱喻嗎?

可能我年青時沒有經歷過戲中學生角色的憤怒,沒有共鳴。這是我在今屆國際電影節中最後觀看的電影,與尾二看的電影一樣,都是令人down的。(和開始看電影節時的hyper截然不同啊!)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暴烈女性(一)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其中三套電影,主角都是叛逆女性──《四分鐘》的主角是一個“從監獄外打到監獄內”的少女囚犯;《爛公主》的四位主角個都粗口爛舌,講有味笑話,隨時都會出拳打人;《十四才》的女教師在學生時代曾一刀捅在老師身上。

老實說,這不是巧合,這個題材是我的偏愛。

可能是我有潛在的暴力傾向,現在的柔順是多年壓抑收藏的結果。我的憤怒可能會一觸即發啊!

三套之中,不敢評哪套最好,但以喜歡程度來排列,我的次序是:

《四分鐘》[德國]à《爛公主》[德國]à《十四才》[日本]

《四分鐘》有兩位女主角。一位是正在坐牢的少女,另一位是在獄中教琴多年的老婦人。老婦人發現少女的鋼琴天份,決意訓練她參加少年鋼琴比賽,但是,少女不信任別人,一時火起或情緒壞時便會打人或自殘。片中她不但打人,還會向著玻璃門衝過去,以及打碎玻璃鏡,也常常抓傷自己的手臂。她真正喜歡彈奏的,是強勁有力的“黑人音樂”而不是古典音樂。偏偏女教師卻十分嚴格,要學生全聽她的話,要她守規矩,也不准她彈“黑人音樂”。但這個學生卻是她的教學生涯中難得一見的天才。她對這個學生特別好,令同是跟她學琴的監獄守衛妒忌起來,更想方設法想令少女嬴不了比賽……

看荷里活片以外的電影,會發現電影的節奏與情節都不是慣看的,看這套戲時也是一樣……說不出具體的所以言,總之,節奏就是不一樣,有些地方是預計不到的。整套戲主要描述兩位女主角的相處與磨合,之後才慢慢地讓觀眾知道她們的過去,以及那些過去如何令她們變成今日的樣子。電影用英文字幕,又講得快,我有點聽不到女主角以前的遭遇如何,只知道她曾被父親、男友與監獄人員欺侮。難怪她總有一股怒氣。這個女主角的樣子很倔強,很有性格,基本上她一出場便有說服力。老婦人原來是位女同性戀者,舊時的戀人在打仗時被納粹軍處決了。但她的過去怎樣影響了她,卻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她年青時的樣子也很特別)

女主角在片中彈奏鋼琴的表現,是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這個頭髮凌亂不顧身世滿身傷痕的壞女孩,在彈琴時充滿了活力。“四分鐘”是女主角在鋼琴比賽時的精彩時刻,她的演出令人意想不到。與其說觀眾是爲了電影鼓掌,不如說是爲了她的表演鼓掌。她比賽後致謝的樣子令人十分難忘,帶出一點餘韻。


2007年4月14日星期六

香港國際電影節---冰點殺手 Freesia: Bullets Over Tears


(不喜歡這張海報...)
(此文包含大量劇情)

《冰點殺手》是日本動畫改編的電影,原著我沒有聽聞過。電影講述的是近代日本因爲戰爭而秩序大亂,政府搬出遠古的復仇法重整治安。受害人可聘用殺手,處決兇徒,但兇徒得預先獲告知落手的時間,也有權聘請保鑣保護自己,甚至殺掉來處決自己的人。

本片有三個主要角色,因電影只有英文字幕,我就用H, KI 來代表三人。故事開頭是兩個少年兵(KI)在森林中按上級軍官指示進行冷凍炸彈實驗,將炸彈投放在一班到郊外郊遊的戰爭孤兒身上。結果全部孤兒都被冷死,除了一個穿紅衣的小女孩。後來我們知道,小女孩就是女主角H

H成年後在一間 “執法”公司中任職,負責安排處決兇徒,句括尋執法殺手,找出兇徒“宣判”刑罰,也能安排保護兇徒的殺手。不過她最想要的,便是處決當年負責進行冷凍實驗的軍官與他的兒子(即執行實驗的少年兵I)。

另一位當年有份執行冷凍實驗的男主角是K(戴眼鏡者)。在I執行實驗時,他不想服從指令,更在I放炸彈後走去救那些兒童,結果見到仍然生還的紅衣小女孩H。爲了這件事,他十分內疚;多年來,小女孩的影像像鬼魂似的在他的腦海不斷出現。長大後,他成爲了一位了得的執法殺手──沈默寡言,行事冷靜(甚至冷酷),槍法準確。他對流血和暴力皆無動於?。原來,冷凍實驗令他從此沒有痛覺,肉體與感情也麻木了。

I,軍官的兒子,當年忠心地執行父親的命令。他一直都沒有質疑父親的行動,直到他見到那些兒童的屍首。之後,他便逃離軍隊,離家出走,在車房工作,過著平凡的日子。他會幫助受欺侮的朋友,其實也是一個好人。

故事的主線是講H爲了報仇,安排K去處已變了老人痴呆的軍官和I。她記得K是當年救她的人,暗地裡關心他。與K一樣,她也因爲實驗而失去了感覺。其實她是知道I對當年的事有悔意的,但她假裝看不到,她不理,她一心想殺他們父子倆報仇。爲她,也爲她當年的孤兒好友。但KI當年曾是伙伴,K不想殺他。但他與另外一位嗜血的小混混卻已受?一同執行任務……

電影很暴力,很見血,不斷出現槍戰。開始時K二話不說便打碎了一個想保護兇手的女子的手。那個嗜血的小混混更誇張,雖然政府叫執行者不要濫殺無辜,但他對受刑者與保護受刑者的親人都沒有同情心,話殺便殺。當K的人性開始恢復,開始不忍心殺人時,那小混混還是無情地殺殺殺。有一幕最誇張,是說他被K開槍射中了腿,在狂怒下發了瘋地開槍,失控地殺得屍橫遍野。這場沒理由的大屠殺荒謬得有點好笑,導演明顯過了火位,惹得觀眾都失笑起來。

這套戲拍得有點失敗。最大問題是我不知道導演最主要想講的是什麼……即是拍得“不到位”。電影講述冷凍實驗,是諷刺瘋狂的軍國主意軍人嗎?但這又不是戲的重點。電影是講一個浪漫愛情故事嗎?導演很努力地營造HK的情緣,但K當年只是發現未死的她而已,並沒有拾身相救。長大後他們也沒有什麼大的感情發展,這條線太薄弱。那麼是探討那條復仇法嗎?但那條法例是創作出來的,現實中並沒有,看時沒有共鳴。是要反對死刑嗎?因I既已改過自身,又有愛他的人,處死他太殘忍。或者要說的是復仇這主題──爲了H一個人要復仇,連累多人犠牲。復仇可以使一個人失去理性。這是本片較強的主題。

我不是一定要找出電影的意義或教訓出來。本來電影沒有警世意義也沒有問題,但電影的種種特別設定,總好像要我們明白一些什麼道理似的,但些所謂的警世意味卻太薄弱--只有一堆情節,卻缺乏深度,導演似乎拿不定主意要表達什麼。這套戲已有俊男美女暴力愛情等種種構成娛樂片的元素,本可以拍成一套官能刺激的影片。但導演選擇了講道理,又講得不好。角色關係刻得不夠深入──其實IK少年時的關係,I的轉變,H爲何誓不原諒已感後悔的I,都可刻劃多些。

這套戲不好看,卻未致於是爛片。導演是落心機拍的。全片都有一種冰冷的感覺,icy cold。有些場景拍得很淒迷。有一幕是IK在天剛暗下來的時候在河畔(?)相見。他們曾是伙伴,多年不見,甫見面,I便被告知明天會K會來殺他,這場便拍得很有氣氛──畫面是冷冷的深藍色,背景模糊陰暗。 兩位主角雙對而立,銀幕上只見一左一右兩個身影,良久沒有對白。另一場是在森林中,  I與兇手?來的保鑣對敵。對方用刀,身手極快,K的動作跟不上對方,讓敵人一刀插過來也感覺不到。這段戲拍得比槍戰戲更好看。

風格化與作狀只是一線之隔,看的是導演的功力與觀眾受不受。有feel的便覺好看,否則便覺肉麻。戲內偶然播出極悲情的配樂,我便受不了。(當年看《天若有情》時也有悲情音樂,但我卻受得了。《天若有情》以偶像明星來說悲情故事,蠻煽情,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反而比這套片完整多了。)

(P.S.演軍官兒子I的西島秀俊,曾看他演別的戲,似乎苦口苦面不說話的角色很適合他。)

(P. P.S.原來演殺手的玉山鐵二,我也看過他演的《天國之戀火》,套戲就…… 連他的樣子也認不出來,是事後看介紹才知道的。我猜再多看他一次演戲,也會認不出來。不是說他演技好變化多端,而是說他對我來說有點面目模糊而已。)

(P.P.P.S.女主角大多時間只只掛上哀怨表情,卻沒得發揮呢!)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

香港國際電影節----追憶少年狂 Brand Upon the Brain!

(此文包含劇情)

《追憶少年狂》(Brand Upon the Brain!) 是今年電影節我所看過的戲中最令人難忘的電影之一。看電影時已忘了電影目錄上的介紹文字。所以當知道它是黑白片,而且是仿默片的拍法, 也有點擔心這是否一套“難入口”的電影。

但戲開始不久,便喜歡上畫面帶來的夢幻感覺。 這套戲講述的是童年(/少年)回憶──那黑白粗微粒的畫面,一個個零碎片段的拍攝方法,超現實的情節,夢囈似的旁白,都表達出一種腦海中的回憶的感覺。

故事開頭講述一個男人被住在孤島上的年老母親召回,要他爲島上的燈塔“鬆”漆。只見著他爬著小艇航向無邊的大海,然後到達島上,在寂靜無聞的燈塔內一邊“鬆”漆,一邊浮起了他小時候與身爲孤兒院院長的父母、姐姐,以及一班孤兒在燈榙生活的片段。

她的母親對子女有很強的控制慾。她在塔頂裝了一張可360度旋轉的椅子,讓她可以看到島上的每一個角度。她也有一個由丈夫發明的傳聲筒,無論子女在島上的任何一處,都接收到她叫喚的聲音。她就是這樣坐在椅子上,拿著大電筒,咔嘞咔嘞地轉著,用回音強勁的傳聲筒,發瘋地尋找她的子女(有時是尋找孤兒)。椅子轉動的“咔嘞咔嘞”聲,以及她那模糊不清的叫聲,貫穿了整套電影。

她常怕青春期的女兒亂來,不時檢查她的髮型和衣領高低。她和兒子則十分親密,會用咀和他分享食物,愛擁抱他。但兒子離開她久一些,她便會喚他回來。她不讓兒子脫離她的監視。

島上終於有外人來了,是在<少年偵探>劇集中飾演兄妹偵探中的妹妹角的女演員。男主角一向也喜歡她,見到彈著豎琴唱著哥的真人便難免一頭栽去。她因爲發現燈塔內的孤兒們頸後都有個洞,覺得男孩的父母有古怪,於是便前來查案(這是“少年偵探”的工作) 。後來爲了方便偵查,她更改穿男裝,扮成是“少年偵探”中的哥哥,進入燈塔和他們一起生活。她女裝時樣子很甜美,變身男裝後也很俊朗,輕易便吸引了姐姐的心,也成爲了男孩的偶像。(他們倆都被蒙在鼓裡) 於是,他們三人開始聯手解開男孩父母的謎團。

劇情不求合理和邏輯,這些都不重要。電影有點像進到你的潛意識部份,勾起你對父母、童年和青春期的感覺。片中的母親控制慾強,專制、古怪、戀態(她常說恐怖和暴力的故事,以及扮自殺來嚇那些孤兒),又執著於留住青春。 但不知爲何,我卻不會討厭她。就像男主角的心情── 無論這個母親有多可怕,她卻是對自己最好,與自己最親密的人。見到她受苦,快要死去,我同樣感到捨不得。這就是親情吧! 對家人確是會又愛又恨的。這個母親表現強橫,同時也十分脆弱。我在此看到祖母的影子。

片中的父親整天在實驗室工作,永遠背向子女。他只專心他的工作,只對妻子一個人好。所以,之後他發生什麼事,我也不太關心。看來父母真的要多陪伴子女,一個愛得專制的母親比一個冰冷的父親更能得到孩子的愛。

飾演那個少年偵探的演員很神奇,她變成男裝後我差點認不出她來。她的狡黠與使壞很吸引。變回女裝時她的樣子又古典到不得了。 結果輕易地俘虜了戲中少女與少男的心。

電影還有一些更奇特、瘋癲和超現實的情節,在此不透露了。這套電影能勾起這麼多感覺,己很犀利。中文片名的字用得很好。而英文片名,你看過電影後自然會明白。


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香港國際電影節--惡童.Tekkon Kinkreet (二)

(此文包含劇情)

《惡童》第一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建構了一整個日本舊城出來。這個看起來像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畫面細節豐富──大街小巷,店舖差館,舊式公園,建築地盤,平民家居,酒廊,夜總會……全都拍得很有味道,有實感。最特別的是城中的一個鐘樓,建築是歐洲式的,但加上了泰國式的四面佛和大象。還有廟街式的舊式脫衣舞廳,與其中一個人物的家:那六十年代的家居攞設──包括舊式圓look look 電視機和厚厚的方形煙灰匣──都特別有趣。這個家很有實感。

此片導演的拍攝技巧純熟。開首惡童之一坐在一個高得不成比例的電線杆上俯瞰全市便很矚目。電影最初由想入侵地盤的別區街童帶出兩位主角──他們口中所說的惡童傳言,讓我們先知道兩位惡童的厲害,再以天真無邪的小白帶引出狂野兇狠的小黑,之後看著他們如何飛簷走壁對付這些入侵者,帶出強烈的氣勢。另外,看過《好繪本如何好》這本書,讓我更留意畫面的細節。我發現導演會利用“配角”和象徵來帶出訊息,如用黑貓與白貓來襯托兩位主角,用黑烏鴉和白鳥來代表黑暗與光明兩種力量,用牛頭怪代表邪惡力量等。

戲情上,此片主要是講小黑與小白兩個街童,一方面靠偷竊和拾破爛爲生,另一方面卻又在保護這個城市,不讓別區的黑社會入侵。小黑是一個強悍和好勇鬥狠的小孩,雖然不信任大人,但也與成人世界有接觸,認識區內的警長與小嘍囉。小白是一個較像小孩的小孩,他天真無邪,單純樂觀,數數目只會由一數到十,也不會縛鞋帶。不過他有一種很強的感應力,能感應不祥的事,在小黑遇上危險時也會感應到。小黑與小白是好朋友,小黑答應過會保護小白。

這個他們很愛的城市,因爲商機無限,首先遭到了黑社會的入侵。別區的黑社會可不像本城的小嘍囉只靠惡,他們可是會令人見血,也會以你親人的安危威脅你。可是,這個“未開發”的城市更進一步被“外星人”看中(比喻地產商?),決定以兒童項目爲重點(如大型遊樂場),將整個城重建。他們的武器比黑社會更先進(電影其中一個精彩之處),手段比黑社會更殘忍。在他們的入侵下,本來人情愈加淡薄的城市變得更加冰冷,新建設新娛樂場取代了舊建築,將原有的社群分割。這城變得很陌生。城市重建得過快的香港人看時會很有共鳴。

本片的重點是講小黑與小白這兩個小孩。小白雖然與小黑住在小巷中的一輪舊車內,與小黑在追逐與被追逐中度過,但他心中一直有個烏托邦。畫面常出現他腦海中的美好景象──用兒童畫表達的藍天白雲青草地,還有蘋果樹。你會真心希望他最終可達成夢想。小白這個角色,對小黑有很大影響力。小黑強悍,好鬥,但他也有愛。他愛這個城市,愛小白,愛爺爺(應不是真正的爺爺),甚至也愛那些他熟識的小混混(雖然他不會承認)。不過他只懂以暴易暴,他心中有一股黑暗力量,告訴他黑暗的力量比善的力量要強大得多,引誘他進入不歸路。要不是有單純的小白在,他很早便會失卻人性。小白經常都有點迷糊,會說一些別人不懂的兒童話,也會說黑夜令他很哀傷之類的話。他的角色有點像《綠里奇蹟>(Green Miles)中的黑人角色,有預知能力,不安時會大哭,像個先知。小黑固然會爲了他與人“打過”,但他也爲小黑做些違反本性的事……小黑與小白的友誼,很讓人感動。

最後要提的是這套戲的動作和角色造型。本片拍得充滿動感,很有energy。戲一開首便說這城市的兒童會飛。不過其實是這兩個惡童會飛,其他兒童都像幸福兒童的樣子。當他們真的不可思議地從這個大廈頂跳到另一大廈頂,再跳到地下,不怕跌傷,我聽到有觀眾在笑。可能他們覺得這個設定有點荒謬。不過,正因爲他們會飛,這套動畫才會如此好看。這正正是動畫的優勢。真人電影便難以做到。於是,我們從多角度看到他們怎樣縱上跳下,在這城市自由地穿梭,我們也跟著他們走遍整個城市。

這兩個孩童的角色造型很特別。兩人都雙眼細細,分得很開。小黑右眼有疤痕,樣子很cool,喜歡戴一個像冰鏡的茶色眼鏡。小白面圓圓,眼角有夥痣,缺了一隻牙。他喜愛戴玩具似的帽,兩隻手臂分別戴著很多只錶,衣服比起小黑有較多色彩。他的樣子較像一個小孩,小黑則有點像小妖。不過兩這個小孩,笑起上來樣子與不笑時相差很遠。他們的形像很獨特,令人難忘。

最後再提一提配音,兩位主角的配音很好。小黑的叫聲增強了他的猙獰感覺。小白由女性來配,突出了他的童稚感。看過這電影的觀眾相信會很難忘記他的那句"安心, 安心" (普通話發音!)。

在網上找到一篇很詳細的訪問,如有興趣,可以一看----http://www.pingmag.jp/2006/11/22/making-taiyo-matsumoto-tekkon-kinkreet-into-anime


香港國際電影節--惡童Tekkon Kinkreet(一)


(只透露電影節手冊上簡介的劇情)

朋友K喜歡看卡通片,多年不變。

她說喜歡卡通片的天馬行空。

是的,卡通片可以拍出真人電影做不到的效果,可以讓想像力馳騁,輕易地做出各種效果。

不過我在戲院看動畫的經驗卻不多,大多是在電視機看。只有迪士尼、Pixel那些美國動畫,以及較近期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在戲院看的。

最近,卻因為香港國際電影節而得到一次愉快的動畫觀影經驗。

《惡童》是我看完整本電影節目錄後所揀選的第一套電影,還因爲怕滿座,而在網上購票。

吸引我的,第一是片種──日本動畫(雖然不是日本人拍的,但卻是日本漫畫改編),第二是片名,第三是那張黑白劇照──仰視著一個站在畫面中央頂天立地的小童,以及蹲在一角的另一位小童,前者的樣子cool cool的,有煞氣;後者的眼神卻流露著悲哀。(上面的照片是電影海報, 不是那張劇照)

介紹文字是這樣的:

日本漫畫巨匠松本大洋暢銷科幻漫畫千呼萬喚始出來,由<The Animatrix>監製親自操刀拍成動畫,完全忠於原著,由背景“金銀城”到兩個小主角的神情動態,都活靈活現精細無比,把動畫製作水平水推上一層樓。兩個孤兒街童處身未來世界靠狠靠爲生活全力打拼,面對外星殺手攞命黑幫,惡童小黑和小白絕不手軟,難得找來人氣偶像二宮和他及蒼井優聲演角色。松本大洋看過動畫後,也對漫畫世界能完美呈現原作,大爲激賞。

中哂!除了不認識松本大洋和未看過原著漫畫,以及不會爲誰聲演角色而看這套戲外,整段介紹文字都吸引著我。是我喜歡的片種及劇情。

結果,這套動畫超越了我的期望,令我感到震撼。在文化中心與過千觀眾一同觀賞這一套優秀動畫,感受是難忘的,更有點感動。大家都看得摒息靜氣,最後鼓掌了兩次。 


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香港國際電影節--蟲師

(透不透露劇情分別不大)

沒有看過蟲師漫畫,只看過蟲師電影的簡單介紹文字。 “蟲”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原生體,但一般人是看不見的。而“蟲師”是驅蟲的人。我的理解是──這是一個 “斬妖除魔”式的奇幻故事,男主角便是那個驅魔人。這套戲的男女主角是小田切讓和蒼井優,令人充滿期待。

電影甫開場用數個鏡頭影著被霧氣籠罩的壯寬山河。給我的即時感覺是舊,像看胡金銓的<俠女>這種七十年代的電影。(<俠女>的開首也是逐個鏡頭影大自景色,配上空靈的配樂)不過,也帶出了蒼茫的氣氛。

然後故事徐徐地展開。蟲師小田切讓去到山中民居,給被蟲入侵的人驅蟲。沒有打打殺殺,感覺就像巫醫治病,而蟲就像細菌。而且那些蟲的反抗能力不高,很易對付。不過,其中一個受蟲困擾的小女孩,情況比較複雜,需要主角來“查案” 。原來小女孩對亡母的懷念之情,成爲她被蟲入侵的原因,就像妖怪對準人類的心理弱點來攻擊似的,有點意思。

最初電影採取雙線敍述,一邊講述小田切讓行醫,另一邊講述他童年時在一場山難中被一位女蟲師救起,然後在湖中發生一件與兩蟲的攻擊有關的事件(實在看不明白!) 導演已儘量拍得淒美,女主角也“聲嘶力遏”地演出,但毫不感人…… 根本還是看得一頭霧水!

之後,電影繼續以緩慢的速度發展。關於蟲的邏輯我其實不大明白。什麼是光酒,和接觸光酒的人爲何會消失不見,我也不明白。

而氣質少女蒼井優,她寫毛筆字的樣子很秀氣、典雅,而她動揮著筷子將蟲變回字的那幾場,是全片最有動感的地方。

至於那個尋找彩虹的男配角,如果說他的職責是提供comic relief(否則全片也沒有輕鬆位)的話,他又不怎麼搞笑,如果他的職責是要支持男主角 的話(像<魔介>中的Sam一樣),他又逹不到這作用。 只知他堅執地要尋找虹蛇,是懷念父親的一種方法,最後終於見到了虹蛇,也找到自己的路向。不過表逹出來時,卻逹達不到感人效果。

至於主線-銀古(小田切讓)和當年救他的女蟲師的關係 (他因為被蟲搶走記憶, 以致忘了一切有關女蟲師的事),就更沒有高潮起伏。只見那女的不斷鬼哭神嚎(這個表達得很好,她的聲音讓我打冷震),喊著銀古小時候的名字,也知道她懷念已逝的兒子(在旁的不知是否她的丈夫),不過就算銀古終於憶記小時候的事,甚至重遇這位女蟲師,也讓我感到”so what?”,不知道有何意義。

這套戲未至於是爛片,只不過是太平淡,沒什麼起乘轉伏,也沒有高潮位。我以前看過一套真的講斬妖除魔的日本電影<陰陽師>,比這套高明得多,不僅能營造出古代日本的氣氛和妖怪到處出沒的妖異感覺,主線的妖怪故事也好看多了,有點意思。(不過<陰陽師>II我覺得是爛片)